工地安全,是每一位建築工人的生命線,也是每個家庭的牽掛。然而,近期申訴專員公署的一份報告,揭露出令人髮指的現象:竹棚還沒搭好,確認安全的「棚紙」卻已經簽了字。這種罔顧人命、視法規為無物的行為,不僅是嚴重的職業失德,更是對生命的漠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此表示深切關注,並提出利用無人機進行突擊監察的新措施,同時疾呼業界應尊重專業。這場關於工地安全的攻防戰,正揭開新的一頁。
「棚紙」背後的生死狀:豈能兒戲?
所謂「棚紙」,並非尋常紙張,它是建築工地高風險作業,特別是涉及竹棚、吊船等裝置時,由合資格檢驗員檢查並確認安全後簽署的重要文件。這張紙代表著對工人生命安全的承諾,是工程得以繼續的通行證。然而,申訴專員公署的主動調查發現,竟有合資格人士在棚架尚未完成搭建的情況下,就預先簽署了「棚紙」。 更甚者,有預簽未來日期的情況,甚至有註冊專業工程師在未進行測試和檢查的情況下簽署吊機相關表格。 這種行為無異於簽署一份「生死狀」,將工人的生命安全置於極度危險之中。
申訴專員陳積志直斥這種情況「荒唐」,難以相信是「手民之誤」。這種造假行為,不僅嚴重違反職安健法例,更有可能構成使用虛假文書的刑事罪行。 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回顧近年香港建造業的工業意外數字,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2018年至2023年6月,建造業共發生108宗致命工業意外,佔全港各行業的八成以上。 其中,涉及裝修及維修工程的事故佔比高達42%。 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破碎的家庭和無法彌補的傷痛。
無人機「天眼」出動:科技助力監察
面對這種嚴峻情況,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當局將加強對工地的安全監察,特別是利用更多應用科技。他指出,目前已試行使用無人機進行突擊監察。 無人機的應用,為工地安全監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它可以從高空、刁鑽的角度進行巡查,有效彌補地面巡查的不足,讓違規行為無所遁形。 這種「天眼」式的監察,有助於更全面、即時地掌握工地的真實情況,提高監管效率和阻嚇力。
除了無人機,香港近年也積極引入「安全智慧工地」系統(4S),利用物聯網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持續監測工地環境、人員移動等,並進行預測性分析,及時識別潛在風險。 這些科技的運用,標誌著工地安全管理正邁向智能化。然而,科技始終是工具,關鍵還在於人的操作和責任心。
責任不能「外判」:業界應尊重專業
孫玉菡強調,即使部分工作會外判,但地盤的「大判」(總承建商)責任不能外判,必須負起最終責任。 同時,他也呼籲業界,尤其是負責簽署文件的合資格人士,必須尊重自己的專業,認識到簽署「棚紙」如同「泰山重」,肩負著工人的生命安全。 工業傷亡權益會也指出,預簽「棚紙」在一些較少巡查的小型工程中更為普遍,有時搭棚師傅本身就是合資格人士,存在「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問題。
這反映出業界在執行安全規範方面仍存在漏洞和僥倖心理。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業主、承建商、分判商以及前線工人,都應將安全放在首位,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體系。 政府除了加強執法,也應考慮提升專業人士的註冊要求,加深專業人士的參與度。 同時,建立檢查清單範本、要求備存檢查紀錄、研究建立電子平台供上載文件以便監察等建議,都是堵塞漏洞、提升監管效能的重要方向。
零意外的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守護
建造業的每一宗意外,都是對生命的沉重打擊。要實現「工地零意外」的願景,不僅需要政府的強力監管和科技助力,更需要業界從業員發自內心地尊重生命、尊重專業。每一次簽署「棚紙」,都應當是經過嚴謹檢查後的莊嚴承諾。每一位工人的安全,都應是我們共同守護的底線。當無人機在工地盤旋,不僅僅是監察,更是提醒:生命可貴,請務必將安全放在一切之前。讓我們攜手努力,為香港的建造業工人,撐起一片更安全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