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書商遭拒參展 涉去年下架風波

字裡行間的波瀾:書展參展風波的深度解析

每年盛夏,香港書展都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無數讀者與書商在此匯聚,交流思想,尋找心靈的慰藉。然而,今年的書展卻在開幕前夕投下了一枚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漣漪——至少有三間獨立出版社或書店被拒絕參展。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去年書展期間發生的「下架風波」緊密相連,引發了公眾對出版自由、書展定位以及文化空間的深切關注。

風波的源起:去年的下架事件

回顧去年書展,多家獨立書商遭遇了被要求下架書籍的情況。其中,「藍藍的天」和「界限書店」便是受影響的書商之一。據悉,這些書籍被要求下架的理由多為「內容敏感」或「有人投訴」,但書商反映,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並未能提供具體的下架準則或法律依據。

例如,「藍藍的天」去年有五本書被要求下架,其中包含了資深傳媒人區家麟的著作《二千零四十七夜》、《最後的信仰》和《亂流》,以及已故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的《坐監情緒學》和《字裡囚間》。 儘管「藍藍的天」為求「安全」下架了其中四本,但認為《亂流》僅為旅遊書,堅持不予下架。 同樣,「界限書店」去年也被要求下架包括廖偉棠的《末日練習》、區家麟的《最後的信仰》、希望學的《異鄉港孩》以及梁莉姿的《日常運動》等書籍。 書商普遍感到無奈和無所適從,認為下架準則模糊不清,且缺乏實質理據。

今年的延續:參展申請被拒

去年的下架事件彷彿預示著今年的波折。據報道,至少有三間獨立出版社或書店收到了貿發局的信函,告知其參展申請「不獲接納」,但同樣沒有提供具體原因。 其中,「藍藍的天」和「界限書店」已證實收到了拒批信函。

「藍藍的天」負責人伍自禎表示,去年書展期間已有貿發局職員提及如下架書籍可能會影響日後的參展資格,因此對今年的申請被拒並不感到意外。 他指出,過往參展近二十年,多數情況下會收到貿發局的邀請電郵,但今年並未收到,故自行報名,最終仍被拒絕。 「界限書店」的店長廖小姐也表示,去年已按貿發局要求下架了部分書籍,但今年申請仍被拒,感到無奈。

貿發局的回應:不回應個別個案

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貿發局的回應是「不回應個別個案」,並重申在任何活動籌備期間,「一般都會有一些參展申請不被接納」。 貿發局方面強調,書展一直以來沒有預先審查的情況,並歡迎所有未被淫審處評為暴力或淫褻的書籍展出,同時提醒參展商須遵守展覽商守則及香港法例。

然而,這種「不回應個別個案」的處理方式,並未能完全釋除疑慮。在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下,書商和公眾很難理解為何這些去年曾捲入下架風波的書商,今年恰好被拒絕參展。這不禁讓人聯想,拒絕申請是否與去年的下架事件有關,是否是去年「警告」的延續。

背後的思考:寒蟬效應與書展的未來

這宗參展風波,不僅僅是幾間書商被拒的問題,更引發了對香港出版和閱讀空間未來的擔憂。有業界人士認為,獨立出版社參展空間收窄,加上其餘參展商在不明確的「紅線」下變得「越來越謹慎」,書展可能越來越無法全面代表香港的出版物,內容趨向單一。 這種自我審查和內容趨同的現象,正是「寒蟬效應」的體現,對於一個健康的文化生態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

香港書展過往以其包容和自由的特色而聞名,是華文世界中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獨立書商認為,書展是他們接觸更廣泛讀者的重要機會,被拒參展對他們的業務和推廣造成影響。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書展的多元性和代表性將會受到質疑,其作為文化盛事的吸引力也可能隨之下降。

前行的路:透明度與溝通的必要

要化解這場風波,並重建業界和公眾的信任,貿發局需要展現更高的透明度,並加強與參展商的溝通。雖然貿發局表示不回應個別個案,但在涉及公共活動和文化交流的場合,尤其當決策引發廣泛關注和質疑時,適度的解釋和說明是必要的。

提供明確的參展標準和審核機制,讓書商了解被拒的原因,有助於減少猜疑,也能讓業界有所依循。同時,貿發局應與業界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擔憂,共同探討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盡可能地維護書展的多元性和自由氛圍。

字裡行間的未來,不應只剩下小心翼翼和自我設限。香港書展承載著無數讀者的期待,也關乎著香港的文化面貌。如何在維護合法合規的同時,保留文化的活力和多元,是擺在所有相關方面前的重要課題。這需要的不僅僅是規定和條例,更需要一份對閱讀、對思想、對文化的尊重與珍視。希望未來的書展,能夠再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百花園,讓各種聲音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