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私有化金利來告吹 5.12復牌

金利來私有化大戲落幕,曾智明未能如願,這場關乎品牌未來走向的資本運作,最終在股東的「說不」聲中畫下句點。老牌男裝的金利來,由已故愛國商人曾憲梓創立,曾是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如今卻面臨著品牌老化、市場競爭激烈的挑戰。在這場私有化攻防戰中,小股東的選擇,不僅是對出價的衡量,更是對品牌情感與未來發展的投票。

風雲再起:私有化的號角

金利來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曾智明,作為創辦人曾憲梓之子,於2024年底提出了金利來的私有化方案。他擬以每股1.5232港元的價格,收購約31.25%的股份,總計約4.64億港元,完成後曾氏家族將持有全部股份,結束金利來長達33年的上市歷程。 當時提出的私有化價格,較停牌前收市價溢價約24.85%。 要約人明確表示,不會提高私有化作價。

這項私有化建議的提出,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金利來的業績持續下滑,2024年營業額同比下跌8%,淨利潤更是大幅減少19.86%。 品牌老化、內地消費市場疲弱以及激烈的行業競爭,都是金利來面臨的嚴峻課題。 公司方面解釋,金利來在過去20年來並未透過股票市場集資,上市地位作為融資來源已變得「無關緊要」,私有化後可精簡營運成本,運作也會更靈活。

股東的算盤:情感與現實的拉鋸

然而,這場看似合理的私有化提案,卻未能獲得所有股東的認同。根據香港交易所的規定,私有化議案需要在法院會議上獲得至少75%投票股份的支持,同時反對的股份數不得超過10%。 最終,金利來的私有化議案在法院會議上,僅獲得55.33%投票股東的支持,遠低於75%的門檻。 同時,反對的投票股份佔比高達44.66%,超過了不得超過10%的上限。

小股東的反對聲音,或許來自多個方面。首先,儘管私有化價格較停牌前有溢價,但相較於金利來每股高達4.4741港元的資產淨值(NAV),私有化作價折讓約65.95%,被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是「賤價」收購。 金利來擁有豐厚的現金儲備和龐大的投資物業資產,這些都讓股東認為私有化出價未能充分反映公司價值。

其次,對於許多持有金利來股票多年的小股東而言,這支股票可能不僅僅是投資,更承載著對曾憲梓先生和金利來品牌的特殊情感。金利來在香港和內地市場擁有深厚的品牌基礎,尤其在廣東地區,更是許多人心中的「老字號」。 即使公司業績面臨挑戰,但其穩健的財務狀況和物業資產,讓部分股東對公司的長期價值抱有信心,不願在低價時退出。

私有化失敗的餘波:前路何在?

私有化計劃告吹,金利來股份將於5月12日復牌。 雖然公司董事會認為私有化建議失效,不會對集團的業務、營運或財務狀況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但這場失敗的私有化,無疑為金利來的未來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一方面,私有化失敗反映出控股股東與部分小股東之間在公司價值評估上的分歧。未來管理層如何重建與股東的信任,以及如何提升公司股價以反映其內在價值,將是重要的課題。

另一方面,金利來仍需面對品牌老化、男裝市場競爭激烈等長期挑戰。 私有化本是管理層尋求更大靈活性,以便進行更長遠策略調整的方式。 如今私有化未能成事,公司如何在維持上市公司身份的同時,有效地進行業務轉型和品牌重塑,將是擺在曾智明及其團隊面前的難題。

浴火重生?老字號的轉型之路

金利來並非孤例,近年來不少老牌港股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有的選擇私有化退市,有的則在積極尋求轉型。金利來擁有強大的品牌認知度和穩健的財務基礎,這依然是其寶貴的資產。 如何在傳統男裝業務的基礎上,融入新的設計理念、營銷模式,拓展更年輕的消費群體,並有效利用其物業投資組合,將是金利來能否重拾輝煌的關鍵。

這次私有化失敗,或許是一個警示,也可能是一個新的起點。它迫使金利來重新審視其發展策略,更加重視資本市場和股東的聲音。對於廣大股東而言,金利來的復牌,也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其投資價值和風險。這場私有化大戲的落幕,只是金利來漫長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老字號能否在新時代煥發新生,仍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