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 三件事讓川普頭痛

在風雲詭譎的國際舞台上,中美貿易關係的每一次進展或停滯,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尤其是在重要的貿易談判前夕,各方的動態與籌碼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對於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而言,與中國的貿易談判無疑是他任內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然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開打之前,有三件事足以讓他深感棘手,甚至撓頭不已。

經濟逆風的壓力:通膨與供應鏈中斷

當時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是讓特朗普在貿易談判桌上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儘管他一直強調關稅能保護美國產業和工作,但現實是,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高額關稅,已開始對美國經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消費者和企業普遍感受到通膨的壓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港口幾近空轉的景象,已預示著更高的物價和更嚴峻的經濟痛苦即將來臨,這對本已疲憊的美國消費者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玩具製造商和其他零售商發出了警告,供應鏈中斷已經開始,聖誕節前可能會出現更高的價格和空蕩蕩的貨架。 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tephen Lamar就曾直言,如果中美談判沒有「開綠燈」,並且沒有「實質性地放寬現有關稅壁壘」,將會出現許多「既存的問題」,包括產品消失和貨架空空。 對於以國內經濟表現作為重要政績的特朗普來說,這種情況無疑是個巨大的壓力,他需要透過貿易談判來緩解這種經濟逆風。

中國的韌性與籌碼:不再急於求成

與2018年首次貿易戰爆發時相比,中國的應對姿態發生了顯著變化。 當年,中國急於透過談判來止損,但如今,中國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關稅措施雖然對中國以出口為主的製造商造成了打擊,特別是那些為美國市場生產家具、服裝、玩具和家電的沿海企業。 然而,自2018年以來,一些關鍵的經濟背景已經改變,影響了中國的應對方式。 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 這使得中國在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時,具備了更強的韌性。 中國方面認為,自己對美國造成的經濟衝擊,至少與美國對中國的打擊相當,並且中國還能藉此機會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 此外,中國還掌握了一系列反擊美國的戰略工具,例如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而這些資源對美國的軍事與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當時中國供應了美國約72%的稀土進口。 這種情況使得中國在談判桌上有了更多籌碼,不再像過去那樣急於達成協議,這對希望透過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的特朗普而言,無疑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局面。時間似乎站在中國這邊。 特朗普原本認為,面對他拋出的沉重關稅,中國會急於達成協議,但實際上他發現根本無法促使中國坐到談判桌前。

難測的談判目標與國內分歧:誰是真正的對手?

貿易談判的核心在於雙方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底線,然而,對於當時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其對華貿易談判的目標似乎始終模糊不清,這使得談判更具挑戰性。特朗普曾表示他想要一個「公平的貿易協議」,但除了抱怨對華貿易逆差之外,他到底想要什麼,外界並不清楚。 這種不確定性使得雙方難以有效溝通和尋求共識。此外,特朗普政府內部的分歧也為談判帶來了不確定性。雖然有新的談判代表被任命,例如財政部長貝森特,他的角色可能預示著白宮對與北京進行貿易談判是認真的。 然而,即便在談判即將開始前,美中雙方仍在互相指責是對方主動要求談判,這凸顯了前方的道路充滿艱辛。 這種內部和外部的複雜性,使得特朗普在進行貿易談判時,不僅要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還要處理來自國內的質疑,甚至是如何明確自身談判目標的難題,這三件事交織在一起,足以讓他在貿易談判前感到棘手萬分。

總而言之,在當年的中美貿易談判前,特朗普政府面臨著多重挑戰。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中國日益增強的談判韌性與手中的籌碼,以及自身談判目標的模糊與國內政策的分歧,這三件事共同構成了令特朗普撓頭的局面。這場貿易戰不僅僅是關稅的較量,更是兩國經濟體系、政治意志和談判策略的全面對抗,其結果不僅影響著中美兩國,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