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創新求變 港商如何再創高峰

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老字號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海皇粥店為例,這家擁有33年歷史、曾經在全港開設數十間分店的知名餐飲品牌,於2025年宣佈全線結業,其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個別企業經營困難,更是整個香港餐飲業乃至傳統老字號發展模式亟需轉型升級的重要警示。本文將探討老字號面對現代市場環境時應如何創新求變,以延續品牌生命力和文化價值。

老字號面臨的困境與市場挑戰

近年來,香港餐飲業遭遇多重壓力,包括本地消費疲弱、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減退,以及內地餐飲品牌強勢進入本地市場等因素,使得不少連鎖食肆紛紛關門大吉。2025年上半年已有至少13間連鎖餐廳宣布結業,其中不乏過江龍、本地茶餐廳及老字號,如太興旗下部分台灣菜品牌亦未能倖免[2]。這種結業潮凸顯了傳統老字號若無法適應新形勢、新需求,就難以在激烈競爭中生存。

此外,不少百年戲院和文化場所也陸續關閉,例如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於2025年3月正式結束營運[3]。這些事件反映出不僅是商業層面的挑戰,更涉及文化傳承與城市記憶的流失問題。因此,如何讓老字號既保留其獨特歷史底蘊,又能融入現代元素,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創新思維:賦予老字號「新搞作」

要讓老字號走出困局,「守舊」已不足夠,「創新」成為必然選項。一方面,可透過產品研發和服務升級吸引更多元化客群。例如,在保持招牌菜式品質基礎上,引入健康、有機或融合不同地域風味的新菜品,以迎合現代消費者對健康與多樣性的追求。同時,加強數碼化管理及線上銷售渠道建設,提高營運效率並拓展銷售範圍。

另一方面,利用社交媒體及網絡平台推廣品牌故事和文化價值,有助提升顧客情感認同感。例如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製作工藝、歷史背景以及員工故事,使消費者更深入了解並產生共鳴。此外,也可考慮跨界合作,如與文創產品或旅遊項目聯動,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且富含情懷的新體驗空間。

政府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除了企業自身努力外,政府政策扶持及社會各界協助亦不可忽視。政府可提供租金補貼、稅務優惠或創意產業基金支持,有效減輕中小企負擔並鼓勵其轉型升級。同時,加強對本土文化資產保護力度,例如將部分具代表性的老店納入文物保育範疇,不僅保障其物理空間,也促進相關旅遊及教育活動發展。

此外,本地社區和消費者也應積極支持優質本土品牌,共同維護城市獨特風貌。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特色往往成為差異化競爭利器,而這正是許多香港老字號最寶貴的資源所在。

總括而言,香港眾多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老字號正處於十字路口:一方面要堅守傳統精髓,一方面又必須勇於嘗試革新模式。「沒有改變就沒有未來」,唯有通過「新搞作」注入活力,它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繼續閃耀光芒。不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文化保存層面看,都值得各方共同關注與努力推動,使這些珍貴資產得以永續傳承並煥發新的生命力。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www.stheadline.com

[3] hk.ulifestyle.com.hk

[4] www.instagram.com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