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貪婪指數飆62 創去年12月新高

市場情緒的溫度計:美股恐懼與貪婪指數升溫至去年12月以來新高

市場,一個充滿著變動與情緒的地方。在這個場域裡,投資人的心態往往會對資產價格產生顯著的影響。「恐懼」與「貪婪」,這兩種最原始的情緒,更是驅動市場漲跌的重要力量。為了量化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CNN Business開發了一項獨特的指標——「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這個指數試圖捕捉市場當下的氛圍,提供投資人一個客觀的參考,幫助他們判斷市場是處於過度樂觀還是過度悲觀的狀態。

恐懼與貪婪指數的數值範圍介於0到100之間。當指數趨近於0時,代表市場瀰漫著極度的恐懼情緒,此時股票價格可能被低估。反之,當指數接近100時,則表示市場處於極度貪婪的狀態,股價可能存在高估甚至泡沫化的風險。一般而言,0-24為「極度恐懼」,25-44為「恐懼」,45-55為「中立」,56-74為「貪婪」,75-100為「極度貪婪」。

近日,美股的恐懼與貪婪指數攀升至62,創下去年12月以來的新高。這意味著市場情緒正從中立區間向「貪婪」區域移動,顯示投資人信心有所增強。

市場情緒的七色光譜:指數的組成與計算

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62,背後其實是由七個不同的市場指標綜合計算而來,每個指標都以等權重的方式納入考量,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市場情緒的多元面向。這七個指標包括:

  • 市場動能 (Market Momentum):衡量標準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相對於其125日移動平均線的表現。如果指數遠高於移動平均線,表示市場動能強勁,偏向貪婪;反之,如果遠低於移動平均線,則偏向恐懼。
  • 股價強度 (Stock Price Strength):比較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中創下52週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下52週新低的股票數量。新高股票數量遠多於新低,代表市場強勢,偏向貪婪;新低股票數量多於新高,則偏向恐懼。
  • 股價寬度 (Stock Price Breadth):透過麥克連成交量綜合指數(McClellan Volume Index)來衡量買入股票的成交量是否大於賣出股票的成交量。買入量大於賣出量偏向貪婪,反之偏向恐懼。
  • 買賣權比率 (Put/Call Ratio):觀察看跌期權(Put)與看漲期權(Call)的交易量比例。看跌期權交易量大於看漲期權,代表市場看跌情緒濃厚,偏向恐懼;看漲期權交易量大於看跌期權,則偏向貪婪。
  • 市場波動性 (Market Volatility):通常使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的波動率指數(VIX,又稱恐慌指數)與其50日移動平均線進行比較。VIX指數上升代表市場恐懼情緒增加,下降則代表貪婪情緒增加。
  • 避險需求 (Safe Haven Demand):分析資金流向,當資金流向如公債、黃金等避險資產時,代表市場恐懼;資金流向股票等風險資產時,則偏向貪婪。當債券報酬高於股票時,恐慌程度越高。
  • 垃圾債券需求 (Junk Bond Demand):反映投資人對高風險債券的偏好程度。投資人偏好垃圾債券,代表風險偏好較高,偏向貪婪;偏好國債等低風險資產,則偏向恐懼。
  • 這七個指標各自計算出一個介於0到100之間的分數,最後將這些分數平均,就得到了最終的恐懼與貪婪指數。

    歷史的迴聲:指數與市場走勢的關聯

    恐懼與貪婪指數的設計理念在於,市場情緒往往與股價走勢呈現反向關係。當市場極度恐懼時,股價可能已經被過度拋售,反而提供了潛在的買入機會;而當市場極度貪婪時,股價可能已經被過度追捧,潛藏著市場修正的風險。

    歷史數據顯示,恐懼與貪婪指數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走勢在大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當指數持續上漲時,情緒通常偏向貪婪;當指數持續下跌時,情緒則偏向恐懼。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指數能夠精準預測市場的短期波動,它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市場情緒的參考,幫助投資人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市場氛圍。

    面對升溫的貪婪:投資人的應對之道

    恐懼與貪婪指數升至62,進入「貪婪」區域,對投資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首先,這顯示市場信心正在增強,投資人對後市抱持較為樂觀的態度。然而,指數進入貪婪區域也提醒我們,市場可能不再處於被低估的狀態,過度的樂觀情緒有時會導致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恐懼與貪婪指數可以作為調整資產配置的參考。當指數顯示市場極度恐懼時,或許可以考慮分批買入像標準普爾500 ETF這樣的廣泛市場追蹤工具。而當指數進入極度貪婪區域時,則可能需要謹慎行事,降低槓桿,並適時檢視和調整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

    對於更注重短期交易的投資人來說,指數的變化可以作為觀察市場情緒轉折的信號。例如,當指數從極度恐懼快速回升,可能預示著市場情緒正在改善,短期內存在反彈的機會。但如果指數持續在高位盤旋甚至進入極度貪婪區域,則需要警惕市場過熱的風險。

    掌握情緒的平衡:投資心態的重要性

    恐懼與貪婪指數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但它並非萬能的預測指標。投資決策最終還是需要結合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以及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來綜合判斷。更重要的是,理解這個指數的意義,能夠幫助投資人跳脫自身情緒的框架,以更客觀的視角看待市場的起伏。正如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這句話強調的正是逆向思維的重要性,而恐懼與貪婪指數正是衡量市場「別人」情緒的一個具體工具。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資訊爆炸,情緒波動在所難免。藉助恐懼與貪婪指數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市場情緒的變化,並在情緒波動中保持一份冷靜與理性。記住,投資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穩健的心態和紀律的執行,往往比追逐一時的熱點更為重要。當美股恐懼與貪婪指數達到62,創下新高之際,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變動,更是市場情緒的真實寫照,提醒著我們在享受市場樂觀氛圍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讓貪婪沖昏了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