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泰號船員拒答撞船逃逸 南丫海難謎團未解

那是一個令香港人難以磨滅的國慶夜,2012年10月1日,維多利亞港的煙花匯演璀璨依舊,但在南丫島對開海面,「南丫四號」與「海泰號」的相撞,瞬間將喜慶化為悲劇,39條無辜的生命葬身大海。時隔多年,南丫海難的死因研訊再次展開,試圖釐清事件的真相,撫慰罹難者家屬的傷痛。然而,在庭上,「海泰號」船員面對關鍵問題的一句「我可以唔答嘛」,再次刺痛了人們的心,也凸顯了這場海難背後複雜而沉重的課題。

迷霧中的航行:撞擊瞬間的混沌

那是一個尋常的夜晚,港九小輪「海泰號」載著乘客駛向榕樹灣碼頭,船上輪機長盧培基與兩名水手正準備靠岸的工作。突然間,「嘭」的一聲巨響打破了寧靜,船隻隨即停頓,許多乘客應聲倒地,現場一片混亂。盧培基回憶,當時他並不知道撞到了什麼,只聽到碰撞聲,沒有看到「南丫四號」。許多乘客驚慌失措,紛紛呼喊著要求盡快上岸。

「海泰號」上的水手黃容勝也表示,事發前他在船艙內,沒有聽到響號或燈光,天色漆黑,也看不到外面的情況。駕駛室當時只有船長黎細明一人,黃容勝不覺得黎有任何異狀,但黎也沒有吩咐任何人擔任瞭望員。 這也反映了撞擊發生時,「海泰號」上船員對於周遭環境和潛在危險的掌握可能不足。

在「南丫四號」上,乘客們經歷了截然不同的感受。生還者盧麗顏形容,撞船前她沒有感受到船有加速、減速或轉向,也聽不到鳴笛聲。 另一位生還者李明新則提到,撞船後聽到有船員大叫「撞船」、「佢冇減速撞埋嚟」,隨後又有人大叫「我哋有轉軚避佢,但佢冇減速撞埋嚟」,並表示「咁多位今次撞船唔關我哋事,好對唔住」。 這些證詞彷彿還原了撞擊瞬間的恐慌與困惑,也透露出「南丫四號」船員認為自己曾嘗試避讓的訊息。

駛離,還是留下?爭議的核心

撞擊發生後,「海泰號」在海中間停留了約五、六分鐘,隨後便繼續駛往榕樹灣碼頭停靠。 這一決策成為死因研訊中備受關注的焦點。為何在發生如此嚴重的撞擊事故後,「海泰號」沒有留在現場,而是選擇駛離?

「海泰號」輪機長盧培基在錄影會面中,向船長報告了下層的混亂情況和船隻靠近一個「牌」可能存在的危險,並請船長「退返開啲」。 他見到船長黎細明當時正用無線電與海事處溝通。 然而,當被問及船長為何駛離現場時,盧培基反問:「我可以唔答嘛?」 這種回應,無疑為事件增添了一層迷霧。

「海泰號」船長黎細明在事發後接受警方調查時,也對多條關鍵問題拒絕回答,包括當時船上人手是否足夠、為何撞船後即時離場、撞船前有否避開「南丫四號」,以及為何沒有立即停船等。 他只提供了少量個人背景資料,例如學歷不高、約於2008年入職港九小輪等。 黎細明在多次警誡會面中都選擇保持沉默,這使得釐清其當時的決策動機變得更加困難。 儘管他其後因誤殺罪被判入獄,但他在調查中拒絕回答的態度,至今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責任的追溯與制度的漏洞

南丫海難不僅僅是兩船相撞的意外,它暴露了當時香港海上安全的諸多漏洞。例如,「南丫四號」被揭發漏裝一道水密門,這被上訴庭裁定為一個根本問題,需要透過死因研訊才能讓家屬和公眾全面了解。 此外,船上救生衣的存放位置不清、甚至有生還者表示救生圈被鎖上,需要船員報警後才解鎖派發,這些細節都顯示出安全措施的不足。

死因研訊也關注「海泰號」船員是否存在超時工作的問題,這被上訴庭列為六項關鍵議題之一。 雖然輪機長盧培基在供詞中提到自己的工作是24小時輪班制,但船長黎細明拒絕提供值班和休息時間表。 船員長時間工作可能導致疲勞,進而影響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也是海難發生的潛在因素之一。

「海泰號」船員在警誡下拒絕回答關鍵問題,雖然法律上他們有權保持緘默,但在道德和人情上,這種態度無疑令罹難者家屬和公眾感到失望和憤怒。這種「我可以唔答嘛」的回應,不僅阻礙了真相的全面呈現,也加劇了社會對事件的疑慮。

死因研訊的意義與前路

召開死因研訊的目的,是按上訴庭判詞,集中研究委員會報告發布後出現的新證據,向公眾及失去親人的家屬公開及澄清有關證據。 死因庭沒有權力查究刑事責任,但它可以針對事件的經過、原因和相關情況進行調查,並可能提出建議,以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海泰號」船員在庭上迴避關鍵問題,無疑為死因研訊增加了難度。然而,透過讀取大量書面證供和傳召證人出庭作供,死因庭正努力拼湊出事件的全貌。生還者的證詞,即使時隔多年,依然清晰地反映了事發時的混亂、恐懼以及對安全措施不足的記憶。

這場死因研訊,不僅是對過去悲劇的追溯,更是對未來海上安全的一次檢視。希望透過公開透明的研訊過程,能夠釐清責任,揭示問題,並促使相關部門和業界改進,確保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那句「我可以唔答嘛」,不應成為真相被掩蓋的藉口,而應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探究事件的每一個環節,為逝者尋求公道,為生者帶來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