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打擊洗產地 對美出口反創新高

風起雲湧的貿易浪潮:當越南出口美國與進口中國數據攀上新高

貿易,就像是全球經濟的潮汐,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近來,一則關於越南貿易數據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在越南宣稱要加強打擊「洗產地」行為的同時,四月份對美國的出口和從中國的進口竟然雙雙創下疫情後的新高。這看似矛盾的現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經濟邏輯與潛在風險?這不僅是越南的故事,更是全球供應鏈重塑、貿易關係錯綜複雜的一面鏡子。

貿易數據的「新高」現象

越南海關數據顯示,四月份對美國的出貨金額超過12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飆升了34%,寫下了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紀錄。與此同時,從中國的進口額也創下疫情後的新高,超過1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1%。

這組數據為何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在於,近年來,越南對美國的出口增長與從中國的進口息息相關。來自中國的進口額在數值和波動上都與對美國的出口額高度一致,這讓人們質疑越南是否僅僅扮演著中國製造品轉運至美國的中間站角色,而這些商品在越南境內並未經過足夠的加工,不足以被認定為「越南製造」——這正是所謂的「洗產地」行為。

「洗產地」疑雲與打擊行動

「洗產地」並非新鮮事。它指的是為了規避特定國家的關稅或貿易壁壘,將商品運至第三國進行簡單加工或更換標籤,再以第三國的名義出口。這種行為扭曲了正常的貿易秩序,損害了貿易夥伴的利益。美國曾公開指責中國利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作為轉運中心,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

為了避免美國祭出高額關稅,越南政府已多次向美國提出方案,包括加強取締非法轉運行為。河內當局於四月開始實施更嚴格的措施,加強對進口商品的管制和原產地證明的核發。 然而,最新的貿易數據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這也加深了外界對越南「洗產地」行為的懷疑。

「趕拉貨」的催化效應

儘管越南正努力打擊「洗產地」,但四月份對美出口創下新高,部分原因可能與「趕拉貨」現象有關。多位產業主管表示,由於擔心美國可能提高關稅,越南製造商正在加緊向美國出口商品。

例如,全球最大的港口營運商之一SSA Marine的副總裁表示,負責處理大部分越南出口美國商品的蓋梅港,目前的對美出貨量正在激增。主要航運公司在五月份預訂的開往美國的貨櫃船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遠高於平均水平。 這種「趕拉貨」行為,反映出在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下,企業為了規避未來風險而採取的短期策略。

供應鏈重塑下的微妙平衡

越南貿易數據的波動,是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一個縮影。受美中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許多跨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供應鏈布局,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越南因其地理位置、勞動力成本優勢及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成為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這種供應鏈的轉移,一方面為越南帶來了新的投資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使得越南的貿易結構變得更加複雜,與中國的貿易聯繫依然緊密,對美國的出口需求持續增長。這種微妙的平衡,讓越南在國際貿易關係中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

未來的挑戰與不確定性

四月份創紀錄的貿易數據,無疑將使越南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面臨更大的壓力。美國一直希望縮小對越南的貿易逆差,並打擊中國商品透過越南「洗產地」輸美的行為。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暫緩了對包括越南在內的全球對等關稅,但若七月暫緩期結束後,確定對越南課徵高達46%的關稅,將對越南的經濟成長模式和跨國企業造成嚴峻挑戰。

此外,「洗產地」行為的持續存在,也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對其進口商品採取制裁措施,進一步損害越南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如何在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的同時,有效打擊非法轉運,維護貿易秩序,是越南政府亟需解決的難題。

總結:貿易迷霧中的航行

越南四月份對美出口和從中國進口創下疫情後新高,是當前全球貿易環境複雜性的體現。它既反映了供應鏈重塑帶來的機遇,也凸顯了「洗產地」等貿易欺詐行為帶來的挑戰。這種「一邊打擊、一邊創新高」的現象,不僅加劇了美國對越南的貿易疑慮,也讓越南自身在國際貿易舞台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未來,越南如何在貿易大國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維護其國際聲譽,將是對其智慧與韌性的重大考驗。這片貿易迷霧中的航行,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各方都必須正視這些數據背後的深層原因,才能找到真正可持續的貿易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