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滙醫務疑倒閉|海關拘董事秘書 涉720萬詐騙案

風波驟起:預繳服務的無聲結業疑雲

原本為眾多家庭提供嬰幼兒疫苗接種及其他醫療服務的仁滙醫務集團,近日如無預警般陷入結業疑雲。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讓許多已預繳服務費用的家長措手不及,更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通訊群組和查詢電話無人應答,社交平台帳號也已停運,種種跡象都指向了同一件事——仁滙醫務集團可能已悄然結束營業。這背後所牽涉的,是無數消費者的信任與金錢,以及對於預繳式消費模式潛在風險的深切憂慮。

冰山一角:堆積如山的投訴與涉款

隨著仁滙醫務集團結業的傳聞甚囂塵上,越來越多受影響的消費者浮出水面。截至目前,海關及警方已接獲累積高達1686宗相關舉報,涉及的預繳金額約為720萬元。這些舉報的金額大小不一,從最低的350元到最高的2.9萬元都有,反映出受害者的廣泛性與金額的差異。 這龐大的數字,僅是此次事件浮現出來的冰山一角,背後或許還有更多未曝光的個案。消委會也證實,截至五月初,已接獲逾百宗相關投訴,涉款金額超過百萬港元。

執法行動:海關介入與拘捕行動

面對眾多消費者的舉報和媒體的廣泛報導,執法部門迅速介入。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一組已展開調查。海關指出,仁滙醫務集團在懷疑結業前幾日仍然有銷售醫療服務,並接受預繳式付款,這涉嫌違反了《商品說明條例》中關於不當地接受付款的罪行。 該罪行的核心在於,商戶在接受付款時,沒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他們能夠在合理的時間內提供相關服務。 經過深入調查,海關已拘捕了兩名涉案人士,分別是該集團的一名61歲男董事和一名31歲女秘書。 兩人均已獲准保釋候查。

罪與罰:不當接受付款的法律責任

《商品說明條例》的不當接受付款罪,正是為了規管類似預繳式消費中可能出現的陷阱而設。當一間公司明知自己可能無法履行承諾提供服務,卻仍持續接受消費者的預繳款項,這就構成了對消費者的不公平營商手法。仁滙醫務集團在疑將結業前夕仍進行銷售活動,並收取大量預繳款項的行為,正是海關此次採取行動的主要原因。 雖然兩名被捕人士已獲保釋,但這並不代表案件的結束,後續仍需視乎進一步的調查結果來決定是否會提出起訴,以及是否會有更多人被捕。

連鎖效應:預繳式消費的結構性問題

仁滙醫務的結業事件,再次將預繳式消費模式的風險推向風口浪尖。近年來,美容、健身等行業屢次出現類似的倒閉事件,導致大量消費者蒙受損失。 這種消費模式雖然能為消費者帶來價格上的優惠,但一旦商戶經營不善或存心不良,消費者的預繳款項便可能血本無歸。醫療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預繳模式更牽涉到消費者健康權益,引發的憂慮更甚。醫衛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出,部分醫療機構的預繳式消費模式處於「無王管」的狀態,即使將診所納入牌照規管,也未必能規管到不良銷售行為。 這顯示出目前法規在保障預繳式消費者權益方面的不足。

亡羊補牢:推動「冷靜期」立法的呼聲

為了應對預繳式消費帶來的風險,社會上再次響起了引入「冷靜期」立法的呼聲。所謂冷靜期,即賦予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無條件解除預繳服務合約的權利,藉此降低衝動消費和商戶突然結業帶來的損失。 政府已表示將重新研究引入預繳消費法定冷靜期,顯示出對加強消費者保護的決心。 然而,如何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又不影響正常商業運作,是立法過程中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

前車之鑑:借鑒過往經驗

事實上,仁滙醫務並非首個突然倒閉並引發預繳款項風波的連鎖集團。去年,連鎖健身集團舒適堡也曾突然宣布「暫時結業」,當時政府也成立了跨部門小組進行調查,海關隨後拘捕了涉事公司的董事。 這些過往的經驗為此次處理仁滙醫務事件提供了借鑒,跨部門專責小組的成立,正是為了協調各方資源,為受影響的市民提供協助,並由海關就《商品說明條例》的不良營商手法進行深入調查。

結語:預繳消費的未來之路

仁滙醫務結業事件,是一記響亮的警鐘,再次提醒我們預繳式消費潛藏的風險。這不僅是個別公司的問題,更折射出當前市場監管和消費者保護體系中需要完善的地方。未來,除了依賴執法部門的調查和追討,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加以改進。加快推動預繳消費「冷靜期」立法,加強行業監管,提高消費者風險意識,多管齊下,才能為消費者構建一道更堅固的防火牆,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讓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能擁有應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