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天主教會的傳統中,教宗的選舉是一個既神聖又充滿儀式的過程,被稱為「秘密會議」(Conclave),這個詞源自拉丁文「cum clave」,意為「用鑰匙鎖上」,生動地描繪了選舉期間樞機主教們與世隔絕的狀態。 這個過程不僅是選出新任羅馬主教,更是全球天主教會14億信徒最高領袖的誕生。 了解這神秘的選舉如何進行,有助於我們一窺這個古老宗教的核心運作。

揭開神秘面紗:教宗選舉的緣起

教宗選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教會,最初是由神職人員和信徒共同選出。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為了避免世俗勢力干預,選舉權逐漸集中到樞機團手中。 1274年,教宗額我略十世頒布法令,規定樞機選舉人必須被鎖在一個上鎖的房間裡進行選舉,直到選出新教宗為止,這項規定形成了今日「秘密會議」的基礎。 隨後的歷任教宗對選舉規則進行了多次修訂,最新的規範主要來自若望保祿二世於1996年頒布的宗座憲令《主的普世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以及本篤十六世的補充規定。

誰能參與這場神聖的選舉?

參與教宗選舉的「選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 然而,並非所有樞機都有投票權。根據規定,只有在宗座出缺期開始時(而非秘密會議開始時)未滿80歲的樞機才具有選舉資格。 這次選舉有133位符合投票資格的樞機主教參與,是史上歐洲樞機佔比首次少於五成,顯示出樞機團的組成越來越國際化。 儘管理論上任何受洗的男性天主教徒都有資格被選為教宗,但自1378年以來,當選者都來自樞機團內部。

秘密會議的號角響起:選舉前的準備

當教宗辭世或辭職(如本篤十六世於2013年)導致宗座出缺後,天主教會便會開始籌備新教宗的選舉。 通常在宗座出缺後的15至20天內,秘密會議便會開始。 在正式進入秘密會議之前,樞機團會召開「全體大會」(General Congregations),討論教會現狀以及對下一任教宗的期望特質。 所有參與者,包括樞機主教、神職人員、廚師甚至醫護人員,都必須宣誓絕對保密,並與外界隔離,禁用手機、報紙和網路,以確保選舉過程不受干擾。 樞機們會入住梵蒂岡內的聖瑪爾大之家。 選舉會議的地點則固定在梵蒂岡的西斯汀小堂。

西斯汀小堂內的莊嚴投票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以樞機主教們在聖伯多祿大殿參與彌撒開始,隨後莊嚴地列隊進入西斯汀小堂。 在進入小堂後,除了參與投票的樞機外,其他非必要人員都會離開,殿門也會關閉,這正是「秘密會議」名稱的由來。 投票流程極為嚴謹:每位樞機都會領取一張印有「我選為最高主教」(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字樣的選票,在空白處寫下自己屬意的人選姓名。 隨後,按照資歷順序,每位樞機手持對摺的選票,高舉至視線可見,走到祭台前宣誓:「我以審判我的主基督為證,我的選票投給了我認為按照天主的旨意應該當選的人。」接著將選票投入票箱。 如果有樞機因病無法親自前往祭台,會有協助員代為投票。

每日的投票最多進行四輪,上午和下午各兩輪。 要當選教宗,候選人必須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選票。 如果第一天下午的首次投票沒有結果,從第二天開始每天進行四輪投票。 如果連續三天未能選出新教宗,投票會暫停一天,用於祈禱和非正式討論。 之後恢復投票,若再經過七輪投票仍無結果,會再次暫停一天。 根據本篤十六世的規定,如果33輪投票後仍未選出教宗,得票最高的兩位樞機將進入決選,且兩人不能投票,仍需獲得其他樞機三分之二的支持票才能當選。

黑煙與白煙的訊號

秘密會議期間,外界翹首期盼的便是從西斯汀小堂煙囪冒出的煙霧顏色。 這是一種獨特的報知選舉結果的方式。 每次投票結束後,選票都會被焚燒。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所需的三分之二選票,會燃燒特定化學物質產生黑煙,表示尚未選出新教宗。 一旦有候選人獲得足夠票數當選,選票會與另一種化學物質一同燃燒,產生白煙,宣告新教宗的誕生。 這個古老的傳統雖然偶爾會因煙霧顏色不明而引發揣測,但至今仍是向外界公布選舉結果的主要方式。

新教宗的誕生與公布

當一位樞機獲得三分之二的選票後,樞機團團長會詢問他是否接受選舉結果。 如果他接受,便正式成為新任教宗,並選擇自己的名號。 接著,聖伯多祿大殿的陽台會傳來拉丁語的莊嚴宣告:「Habemus Papam!」(我們有教宗了!),隨後新教宗會公開露面,向聚集在廣場上的信徒和全世界致意。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一個充滿歷史厚重感和宗教儀式的過程,它不僅是天主教會最高領導人的選拔,更是信仰傳承和教會未來走向的關鍵時刻。 每一次的秘密會議都承載著全球天主教徒的期望與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