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蔡天鳳前夫潛逃 辯方稱未付租船費

黑夜海上的羅生門?逃亡協議的未解謎團

時尚名媛蔡天鳳慘遭肢解烹屍案,震驚全港,甚至國際社會。這宗駭人聽聞的案件,除了核心的謀殺指控外,周邊情節同樣引人關注,其中一環便是涉及協助主嫌,即蔡天鳳前夫鄺港智潛逃的控罪。兩名被告因此被捲入風暴中心,而最近在法庭上,控辯雙方就所謂的「逃亡協議」是否真正達成,展開了一場細緻入微的攻防戰。這不僅是一宗法律案件的細節呈現,更像是一部充滿懸念的劇本,引人深思:一宗精心策劃的逃亡,究竟是因何而破滅?

逃亡路上的兩個身影

被控「協助罪犯」的兩名被告,分別是一名男士和一名女子。他們被指控在案發後,協助原本應被警方追緝的鄺港智,企圖乘船離開香港,目的地據信是台灣。這種協助潛逃的行為,一旦罪成,最高可判監禁十年,足見其法律的嚴重性。在法庭上,案情披露了一些關於這次失敗逃亡行動的細節。據悉,當時鄺港智被安排在東涌碼頭一帶與接應人士會合,打算乘坐快艇偷渡。然而,他最終未能成功離港,並在東涌發展碼頭附近被警方拘捕。這兩名被告的角色,正是涉及這次海路逃亡的安排與協助。

辯方殺手鐧:船費「尾數」未付?

法庭上,辯方律師為兩名被告抗辯的核心論點,聚焦於協議的「未完成性」。辯方指出,雖然有計劃協助鄺港智潛逃,並涉及租用船隻,但關鍵在於相關的租船費用並未完全支付。據辯方陳述,協助鄺港智潛逃的計劃涉及一筆船費,這筆費用需要分兩部分支付,一部分是訂金,另一部分是「尾數」。辯方聲稱,當時僅支付了訂金,而至關重要的「尾數」並未支付。因此,辯方認為,由於潛逃的核心服務——船隻的租用費用並未完全結清,這意味著整個協助潛逃的協議並未真正達成或完成。換句話說,辯方試圖論證,兩名被告的行為停留在「意圖」或「計劃」階段,而未能進入到「實施」或「完成」階段,因此不應被視為法律意義上的「協助罪犯」。

法律攻防:協議未成是否等於無罪?

辯方的這一論點,無疑為案件增添了複雜性。在法律上,「協助罪犯」通常指的是明知某人犯罪而仍然提供幫助,使其逃避逮捕、起訴或處罰。這種幫助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包括提供藏匿地點、提供資金、安排交通工具等。關鍵在於是否存在「協助」的行為以及該行為與逃避法律制裁之間的關聯。

辯方以船費未付來質疑協議的達成,是在挑戰「協助行為」是否已經足夠構成控罪。控方需要證明的是,被告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對罪犯逃跑的實質性幫助,無論這種幫助是否最終成功,也無論相關的交易是否完全結算。例如,如果被告已經為鄺港智提供了交通工具(即使是尚未完全付清款項的船隻),或者提供了會合地點的信息,這些行為本身就可能被視為實質性的協助。法律上,很多罪行並不要求犯罪行為必須「成功」,只要有「企圖」或「著手實施」並伴隨相應的「犯罪意圖」,就可能構成犯罪。當然,「協助罪犯」的具體定義和構成要件,還需要法庭根據香港的相關法律條文來嚴格界定。

這場關於「尾數」的爭議,將考驗法庭如何詮釋「協助」的邊界。是必須所有服務流程走完、所有費用結清才算協助?還是只要實施了部分足以推動逃亡計劃的行為,就已構成協助?這不僅關乎這兩名被告的命運,也可能對未來類似案件的審理產生啟示。

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將這兩名被告的案件,置於整個蔡天鳳案的背景下看,更加顯得其細節的重要性。蔡天鳳案的殘暴程度令人髮指,而事後對涉案人員的追捕與法律程序,無不牽動人心。協助潛逃的行為,是對司法公正的直接挑戰,因此法律對此類行為予以嚴懲,旨在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執法效率。

這兩名被告的辯解,提醒我們,即使在看起來證據確鑿的案件中,法律程序依然會關注每一個細節,特別是關於被告行為的性質、意圖以及是否達到了法律所要求的構成要件。辯方的工作正是從控罪的構成要件出發,尋找證據或角度來證明被告的行為並未完全符合這些要件。船費「尾數」的未付,在辯方看來,正是這種「未完全符合」的關鍵證據。

結局待續的庭審

目前,這宗關於協助潛逃的案件仍在審理中,法庭將聽取雙方的證據和陳詞,最終根據法律對事實進行裁決。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關於船費「尾數」和協議是否達成的辯論,都生動地展示了法律審判的複雜性與嚴謹性。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在廣受關注的重大案件中,個別被告的命運依然取決於法律對其具體行為的細緻審視和定義。逃亡海上的黑夜或許籠罩著未知,但法庭的光亮正在試圖照亮協議是否真正達成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