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鳥擊率僅0.01% 所有跑道末端不設土牆

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全球重要的航空樞紐之一,安全運營一直是其首要任務。鳥擊事件不僅可能對飛行安全造成威脅,也會影響航班正常運作和旅客體驗。近日,香港機場管理局副總經理陳美寶指出,香港機場的鳥擊率極低,僅有0.01%,且所有跑道末端均未設置土牆,此舉反映出機場在生態保護與安全管理上的平衡策略。本文將探討香港機場如何有效控制鳥擊風險、跑道設計理念及其對環境與航空安全的影響。

嚴格監控與低鳥擊率的成就

根據陳美寶透露,香港國際機場的鳥擊率只有0.01%,這一數字在全球主要國際機場中屬於極低水平[1]。這得益於多項綜合措施,包括定期監測飛行區域內的鳥類活動、採用先進雷達系統追蹤大型群聚,以及利用聲音驅趕和環境管理減少吸引野生動物棲息。此外,透過與環保組織合作研究本地生態,有效識別高風險時段和地點,使防範工作更具針對性。

此種嚴密監控不僅保障了航班起降安全,也降低了因鳥擊導致維修成本及延誤時間,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同時,也展現出港府及相關部門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跑道末端不設土牆:兼顧安全與自然共存

傳統上,一些國際機場所採用土牆或障礙物來阻止野生動物進入跑道區域,但這些結構有時會成為飛行器起降時潛在危險因素。陳美寶強調,香港國際機場所有跑道末端均未設置土牆[1],此舉基於多重考量:

提升飛行器緊急情況下的逃逸空間:無障礙物能讓飛行員在緊急狀況下有更多操作空間。
減少視覺盲點:開放式結構使得塔台管制員能更清晰觀察整個跑道範圍。
促進自然景觀融合:避免人工建築破壞周邊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有助維持當地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

因此,不設土牆並非疏忽,而是經過科學評估後,在確保航空安全前提下實施的人性化設計方案。

綜合防治策略帶來多重效益

除了上述措施外,香港國際機場還積極推廣以下策略以降低鳥害風險:

植被管理:選擇不吸引大型候鳥或猛禽類棲息的植被種類,同時保持草坪高度適中,以減少小型哺乳類動物藏身。
使用聲光設備驅趕野禽:定期啟用超聲波裝置或閃光燈干擾,使得候鳥遠離關鍵區域。
教育培訓及跨部門協作:加強員工對於野生動物識別和應變能力培訓,同時與民航處、漁農自然護理署等單位密切合作,共享資訊資源。

這些綜合手段形成了一套完善且靈活應變系統,不但保障了乘客生命財產安全,也促使港口周邊自然資源得到妥善保護,是城市發展與環境永續共贏的重要典範。

總結而言,陳美寶所披露之數據顯示出香港國際機場所取得卓越成績——以0.01%的極低鳥擊率彰顯其專業而細緻的風險管控能力;同時堅持不在跑道末端建造土牆,更凸顯其兼顧航空操作靈活性以及尊重自然環境之理念。在未來面臨氣候變遷、生態演替等挑戰下,此種科學化、多元化且人文關懷並重的方法值得其他全球樞紐借鑒,以共同推進航空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

[1] zh.wikipedia.org

[2] www.dcfever.com

[3] www.bannedbook.org

[4] www.bannedbook.org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