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升幅的迷思:錢去了哪裡?
想像一下,投資一項資產,短短半年時間,身價暴漲超過一百萬港元。這聽起來像是個夢幻般的快速致富故事,足以讓無數人怦然心動,甚至羨慕不已。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對房地產情有獨鍾的城市,樓價的每一個跳動都牽動著大眾的神經。當傳出北角城市花園一個單位,在經歷了僅僅半年的持有期後,成交價較購入時激升逾百萬,這無疑會成為市場上的熱話。然而,更引人入勝、也更發人深省的部分來了——為何這筆看來驚人的百萬升幅,最終落入投資者口袋裡的「實錢」,竟然只剩下區區的十五萬元?這筆龐大的差額究竟被什麼吞噬了?這場看似成功的短線投資,其背後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成本真相?
數字遊戲的真相:毛利與實收的距離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一個重要的概念:毛利與淨利(或稱實收)。報章雜誌或坊間討論常提及的「升幅」或「賺了多少萬」,多半指的是資產買入價與賣出價之間的差額,這就是「毛利」。在這個城市花園的個案中,若購入價約為758萬,賣出價據稱躍升逾百萬,那麼賣出價可能在858萬甚至更高,毛利確實超過一百萬。然而,毛利絕不等於最終真正放入口袋的錢。從毛利到淨利之間,有一道道無形的關卡,它們以各種稅費、手續費、行政開支的形式存在,無情地蠶食著紙面上的盈利。這也是為何百萬升幅最終只剩下十五萬的根本原因——絕大部分的「利潤」都被這些繁重的交易成本所瓜分。
短炒的沉重代價:辣招印花稅剖析
在香港,針對短期內轉售住宅物業的行為,政府實施了一項極具阻嚇力的稅項,俗稱「辣招」中的「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簡稱SSD)。這項稅收的目的非常明確:抑制炒作,穩定樓市。SSD的稅率根據物業的持有期而定,持有期越短,稅率越高,可謂短期炒賣的「最大殺手」。
具體來說,SSD的徵收標準大致如下:
- 持有期不超過6個月:稅率為物業售價或估值的20%。
- 持有期超過6個月但不超過12個月:稅率為物業售價或估值的15%。
- 持有期超過12個月但不超過36個月:稅率為物業售價或估值的10%。
在這個城市花園的案例中,關鍵字是「半年」(六個月)。根據SSD的規定,持有期「不超過六個月」通常是指由買入物業簽署正式買賣合約的日期起計,直至賣出物業簽署正式買賣合約的日期為止,這段期間不足六個月。而「超過六個月但不超過十二個月」是指期間滿六個月但不足十二個月。如果這次交易剛好落在「不超過六個月」的範圍內,那麼高達20%的SSD將會是壓垮利潤的最大一塊石頭。
試想,若賣出價約為858萬,20%的SSD就高達171.6萬!這筆巨大的稅款會直接從賣出價中扣除,遠遠超過了紙面上的百萬毛利。即使持有期剛剛跨過六個月的門檻,落入「超過六個月但不超過十二個月」的區間,15%的SSD(約128.7萬)也足以吞噬大部分利潤。這還只是其中一項主要的成本。
買賣雙方的開銷:地產代理佣金
完成一宗物業買賣,地產代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按照市場慣例,買家和賣家通常都需要向各自委託的地產代理支付佣金。雖然佣金率可以協商,但一般而言,買賣雙方各自支付成交價的1%是常見的比例。
在這個案例中,假設成交價約為858萬。買家需要支付約8.58萬的佣金(這與賣家的淨利無關,但反映了交易總成本)。賣家(即這次的投資者)同樣需要支付約8.58萬的佣金給其代理。這八萬多元的佣金,是從賣出價中扣除的又一筆開支。
不可忽視的雜項支出:律師費與其他
除了大頭的印花稅和代理佣金,物業買賣還涉及一系列其他的費用:
- 律師費: 買賣雙方都需要委託律師處理樓宇轉讓的法律文件和程序。律師費的金額因事務所和物業複雜程度而異,數千至一兩萬元不等,買入和賣出各需支付一次。
- 其他雜費: 可能包括田土廳的登記費、查冊費、管理費、差餉、地租等。雖然單項金額可能不高,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開銷。如果在持有期內,物業還涉及維修或簡單裝修的費用,這些也會計入總成本。
北角城市花園個案:數字背後的計算
現在,讓我們把這些成本套用到城市花園的個案中進行一個推算(使用近似數字):
假設購入價約為758萬。
假設賣出價約為858萬(毛利剛好一百萬)。
假設持有期剛好落在「不超過六個月」的範圍。
總交易成本估計:171.6萬 + 8.58萬 + 3萬 + 0.5萬 = 約183.68萬
毛利:100萬
總成本:約183.68萬
咦?成本竟然高於毛利?這正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毛利是剛好一百萬,那麼扣除成本後,投資者實際上是虧損的。這「十五萬落袋」的數字,更可能是建立在毛利「勁升逾1球」(即遠超一百萬,例如一百五十萬甚至更多)的前提下。
讓我們反過來推算:
如果淨利是15萬,總成本約為183.68萬。
那麼毛利 = 淨利 + 總成本 = 15萬 + 183.68萬 = 約198.68萬。
這意味著,該單位的賣出價可能比購入價高出了接近兩百萬(例如購入758萬,賣出約956.68萬)。即使如此高的升幅,在面臨20% SSD這個巨獸時,最終的實收仍然所剩無幾。
如果持有期是「超過六個月但不超過十二個月」,SSD稅率為15%。
SSD = 858萬 x 15% = 128.7萬
總成本估計:128.7萬 + 8.58萬 + 3萬 + 0.5萬 = 約140.78萬
若毛利為100萬,扣除成本140.78萬,虧損約40.78萬。
若淨利為15萬,總成本約為140.78萬。
毛利 = 15萬 + 140.78萬 = 約155.78萬。
這意味著賣出價比購入價高出約155.78萬。
從以上推算可見,無論是20%還是15%的SSD,都佔據了總成本的絕大部分。這正是為何即使樓價有顯著升幅,短期炒賣的最終收益會被大幅蠶食,甚至出現紙上盈利巨大但實際虧損的情況。該案例中能「落袋」15萬,已經說明樓價的實際升幅可能遠不止「逾百萬」這個較為保守的說法,很可能接近或超過150萬,才能在支付高昂成本後,仍有一點點結餘。
為何明知代價高昂,仍有人鋌而走險?
既然短期炒賣的成本如此高昂,為何市場上仍有人願意冒險?原因可能包括:
- 對後市極度樂觀: 相信樓價在短期內仍會大幅飆升,升幅足以覆蓋所有交易成本並帶來可觀利潤。
- 資金周轉或套現需求: 可能有其他更緊急或更有利的投資機會需要資金。
- 誤判或低估成本: 部分投資者可能對交易成本,尤其是SSD的金額缺乏清晰認識。
- 代理的推動: 代理為了促成交易賺取佣金,可能會強調潛在的升幅,而弱化交易成本的影響。
然而,這個城市花園的案例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在現行的辣招稅下,短期炒賣是風險極高、成本極巨的投資行為。那百萬的紙面升幅,在稅務和雜費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
投資的終極課:看清成本,莫被升幅沖昏頭
北角城市花園的這宗交易,為所有對物業投資感興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心存「短炒」念頭的投資者,提供了寶貴的一課。它鮮活地揭示了「毛利」與「淨利」之間巨大的鴻溝,以及交易成本,特別是SSD,對短期物業投資回報的毀滅性影響。
物業投資不僅僅是看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差額,更需要精準計算所有相關的交易成本、持有成本以及潛在的稅務負擔。在高額印花稅的陰影下,短線投資的風險被無限放大,那些誘人的百萬升幅,很可能只是海市蜃樓。真正的投資智慧在於全面評估風險與回報,耐心持有優質資產,賺取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長期回報,而非貪圖短線暴利,最終卻為高昂的交易成本埋單。這個城市花園的15萬,就是那場百萬升幅魔術表演結束後,留在投資者口袋裡、令人警醒的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