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旅遊模式正悄然轉變。除了傳統的購物和主題樂園行程,越來越多旅客,特別是內地遊客,將目光投向香港的郊野,熱衷於行山和深入社區體驗地道文化。然而,這種轉變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挑戰,引發了關於旅遊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
「五一」行山潮:郊野的新負荷
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香港迎來大批內地旅客。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傳統的旅遊區,許多旅客選擇前往郊外,體驗香港的山徑風光。例如,西貢的萬宜水庫東壩和橋咀島成為熱門打卡點,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人潮,其中不乏全副裝備的登山愛好者,前來挑戰麥理浩徑。這種「行山打卡」的熱潮,一方面展現了香港豐富多元的旅遊資源,另一方面也對郊野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帶來壓力。 旅議會總幹事楊淑芬便提出了對郊外生態保護的擔憂,認為無限增加接駁交通並非長遠之計,建議政府考慮增設配額制度,以管理人流,特別是針對如萬宜水庫東壩等熱門地點,甚至可以研究只容許旅行團形式進入部分區域,透過事先安排的人數和交通,有助於更有效率的管理。
「特種兵」模式與消費力之辯
學者們觀察到,現時部分年輕旅客採取「特種兵」式的旅遊模式,追求以最少的時間和金錢,走訪最多的景點並完成打卡任務。職訓局酒店及旅遊學院課程總監黃家榮認為,這類旅客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模式與傳統旅客不同,對香港的旅遊收益貢獻有限。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深入民生社區,而非傳統的購物區,甚至出現為了打卡而選擇在快餐店過夜的情況。 面對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當局應加強發放訊息和分流旅客,同時強調不應僅追求旅客數字的增長,更應思考如何吸納消費力較高的「高端客」。
吸納高端客源的必要性
吸納高端客被視為提升香港旅遊業收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端客通常消費能力較強,更傾向於體驗深度遊和文化活動,對環境和社區的影響相對較小。香港在這方面具備潛力,例如通過發展文化旅遊、會展旅遊等方式,吸引高消費力的旅客。 旅發局近年來也積極推動會展旅遊,成功吸引多個大型國際會展活動在港舉行,這些活動帶來的高端商務旅客,人均消費遠高於一般過夜旅客。
多管齊下:平衡發展與生態保護
要平衡旅遊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旅議會建議加強郊野配套和政策研究,例如設置配額制度。 同時,提升旅遊服務質素和發展多元化的旅遊產品也是重要的方向。香港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除了著名的行山徑,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索的社區和文化景點。
未來的旅遊藍圖
香港的旅遊業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在追求旅遊人數增長的同時,確保旅遊品質、提升收益,並妥善保護珍貴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是當局和業界需要共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吸納高端客、發展多元化深度遊、加強旅遊管理和配套設施,都是構建香港未來可持續旅遊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不僅關乎旅遊業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形象和生活品質。唯有找到平衡點,才能讓香港的「山」與「城」都能持續吸引世界各地的旅人,並為本地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