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未評估 港旅承載力引憂

維港的璀璨燈火,一直是吸引世界目光的焦點。香港,這座活力四射的國際大都會,依賴旅遊業作為其經濟的命脈之一。然而,當我們張開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來客時,一個關鍵問題隨之浮現:這座城市究竟能承載多少旅客?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遊戲,更是關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居民生活品質以及旅遊業長遠健康的問題。

塵封的數字:12年的空白與議員的關切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旅遊景觀和模式不斷演變,香港對自身旅遊承載力的全面評估,卻已是12年前的往事。想像一下,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一份12年前的地圖如何能引導今天的旅程?這漫長的空白期,無疑在快速變遷的城市肌理上投下了濃厚的陰影。

立法會議員對此表達了深切關注,這份關切恰恰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此問題的重視。在沒有最新、最全面評估數據的情況下,任何關於旅遊發展的規劃都可能像是盲人摸象,難以精準地把握實際情況,更遑論預見並解決潛在問題。這種資訊的滯後性,可能導致決策上的被動,無法及時應對旅遊高峰帶來的壓力,或是在制定發展策略時忽略了城市實際的承受極限。

昔日榮光:六千萬旅客的啟示與迷思

針對議員的質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的回應中提到,香港過去曾接待過最高達六千萬人次的旅客。這個數字,無疑是香港旅遊業輝煌歷史的一個有力證明,展示了城市在特定時期確實具備處理龐大旅客流量的能力。六千萬,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里程碑,它記錄了香港作為熱門旅遊目的地的魅力與實力。

然而,引用這個歷史數據,同時也可能引發一些迷思。今天的香港,與接待六千萬旅客時的香港,在多個層面已經不同。城市基礎設施、交通網絡、酒店供應、甚至居民的社會心理,都可能已經發生變化。單純回看過去的峰值,是否能真實反映當下及未來的承載潛力?這需要更細膩的分析。當年的接待能力,是否是建立在某些現已改變或不再持續的條件之上?過去的成功經驗固然寶貴,但若缺乏對現狀的深入剖析,歷史數據的參考價值也會受到限制。

承載力不僅是「擠得下」:多維度的考量

「旅遊承載力」並非一個單一的數字,它是一個複雜且多維度的概念。它不僅僅是指物理空間上能夠容納多少人,更要考慮以下幾個核心層面:

  • 基礎設施承載力: 城市的交通系統(地鐵、巴士、道路)、機場、口岸、供水供電系統等能否有效率地處理大量旅客。旅遊高峰期地鐵車廂的擁擠、道路交通的堵塞,都是基礎設施壓力過大的體現。
  • 環境承載力: 大量旅客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空氣品質、廢物處理等方面造成的影響。過度旅遊可能導致景點破壞、環境污染加劇。
  • 社會文化承載力: 旅客流量對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社會秩序、文化習俗產生的影響。例如,過多的遊客湧入住宅區或特定景點,可能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滋擾,引發社會矛盾。旅遊模式的變化(如過去以團體客為主,現時自由行比例增加)也影響著社會互動。
  • 經濟承載力: 旅遊業發展是否能持續為本地經濟帶來正面效益,同時避免過度依賴或產業單一化帶來的風險。
  • 一個健康的旅遊業,必須在這些不同維度之間取得平衡。僅僅追求旅客數字的增長,而不考慮城市在這些方面的承受能力,長期來看,可能會損害城市的吸引力,甚至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重啟評估:為何刻不容緩?

    經過12年,香港的內部環境和外部旅遊市場都已發生巨大變化。全球疫情的影響、旅客來源地的變動、旅遊模式的轉型(例如深度遊、在地體驗的興起)、以及新旅遊設施的落成或舊設施的改變,都使得過去的評估數據失去了時效性。

    重新進行旅遊承載力評估,刻不容緩。這份評估需要基於最新的數據,採用科學的方法,全面檢視香港在上述各個維度的承受能力。這不僅能為政府制定旅遊發展策略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也能幫助旅遊業界更理性地規劃業務,同時讓公眾了解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促進更為健康的社會討論。

    一份與時俱進的承載力評估報告,應當涵蓋不同地區、不同景點、不同交通節點的具體分析,並考慮不同季節、不同節日的旅客流量波動。它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和更新。

    邁向可持續旅遊的未來

    香港的旅遊業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後疫情時代的復甦為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契機。單純追求旅客量的增長已不再是唯一的黃金法則。如何在推動旅遊業發展、提振經濟的同時,確保城市的可持續性,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質,是擺在眼前的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旅遊承載力,是邁向可持續旅遊的關鍵一步。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城市的極限與潛力,從而制定更為精準和人性化的旅遊政策。這包括但不限於:分散旅遊熱點、鼓勵發展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如文化藝術、綠色旅遊)、提升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以管理流量、加強社區參與和溝通,以及探索更有效的旅客分流措施。

    一個真正成功的旅遊城市,不僅能吸引大量遊客,更能讓遊客和居民都能在這裡感受到舒適與愉悅。這需要數據的支持、前瞻性的規劃、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結語:數字之外的深意

    議員對12年未進行旅遊承載力評估的關注,以及羅淑佩局長提及的六千萬旅客歷史數據,共同指向了香港旅遊業發展中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我們是否真正了解並管理著城市的接待能力?承載力評估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關乎到香港作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的長遠未來。是時候,用全新的視角和數據,重新衡量這座東方之珠的「重量」,找到發展與承受之間的最佳平衡點,讓香港的璀璨,不僅耀眼,更能持久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