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寶誕,是香港東區年度盛事之一。2025年的慶祝活動以「東區慶賀譚公寶誕」為主題,規模冠絕全港,吸引數萬市民參與。其中,5月5日舉行的「譚公寶誕大巡遊」更令筲箕灣一帶萬人空巷,成為傳統文化與社區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本文將從活動亮點、文化傳承及社區互動三大方向切入,剖析這場盛事的獨特意義。
—
巡遊亮點:傳統與創新的交融
今年的大巡遊匯聚了飄色地色表演、醒獅競技及粵劇元素[2][3],並新增兩項特色活動——導賞團與紮作工作坊[2]。導賞團帶領參與者深入認識筲箕灣譚公廟的歷史脈絡(該廟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譚公廟之一),而紮作工作坊則讓市民親手製作傳統祭祀用品[3]。此外,「獅王競賽」於5月4日率先登場[2],為翌日壓軸的巡遊預熱。據現場報道,舞龍隊伍與醒獅表演沿途吸引大批市民駐足拍攝[5],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生命力。
—
文化傳承:從神功戲到敬老盆菜
主辦方香港東區各界協會今年特別強化民俗教育功能。除保留經典粵劇神功戲(5月1日至3日連演三晚)外[2],更首度將敬老盆菜宴融入慶典環節[1]。這種安排不僅延續了「神人共樂」的傳統精神,亦透過共食儀式強化跨代連結。值得關注的是,「迎神送神儀式」嚴格遵循道教科儀流程[1],由專業道長主持祭典,確保信仰實踐的正統性;而免費派發門票的措施(4月13日於筲箕灣街市實施先到先得制)則降低了參與門檻[3]。
—
社區動員:官民協作的典範案例
本次活動由香港東區各界協會、筲箕灣社團聯合會聯同民政事務總署共同策劃[3],動員超過50個地區團體參與籌備。溫俊文會長強調:「透過多元節目設計滿足不同年齡層需求。」例如綜藝晚會結合流行音樂與傳統技藝展演(4月30日舉行)[2],成功吸引年輕族群關注。實際觀察可見,巡遊路線涵蓋東大街等主要街道時形成人流漩渦效應,《香港01》直擊現場描述:「醒獅在鼓樂聲中穿梭窄巷的景象重現舊城風華。」 [5]
—
結論
2025年譚公寶誕系列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的展演平台,更成為城市記憶的活態載體。從紮作技藝教學到數萬人次的街頭互動印證了非物質遺產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路徑值得借鑑的是這種「政府引導+民間主導」模式有效平衡保育規範與創新活力未來若能擴展至其他地區節慶或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點的獨特優勢正如溫俊文所言:「讓新生代在歡慶中自然承接文化基因才是真正的薪火相傳。」 [1]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4] www.youtube.com
[5] www.hk01.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