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經濟格局重組與地緣政治變動的背景下,香港正面臨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考驗。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需突破傳統框架,以開放姿態擁抱新興產業與國際合作。近期政府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廠商會啟動多元化項目等舉措,正體現這種「積極求變」的戰略思維。本文將從政策創新、產業升級及人才匯聚三方面,探討香港如何敞開懷抱迎接新機遇。
—
政策創新:構建低空經濟生態圈
政府於2025年成立跨部門工作組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並通過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加速技術落地[1][4]。投資推廣署將於6月舉辦專題研討會促進業界交流[3],此舉不僅吸引如李坤煌等企業來港設立研發基地[1],更為無人機物流、智慧城市管理等應用場景提供測試平台。值得關注的是,香港高密度城市環境成為獨特優勢——企業在此測試的技術方案可直接對接全球市場需求[1]。然而挑戰亦存:人口密集區對無人機安全性能要求更高,法規配套需同步完善[1]。未來若能結合北部都會區建設規劃預留低空走廊,可進一步釋放產業潛力。
—
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
廠商會2025年啟動涵蓋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領域的十多項重點工作[5],其核心在於推動傳統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例如通過人工智能優化供應鏈管理系統(參考財政預算案提出的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計劃)[2],或借助金融科技提升跨境貿易效率。這種轉型不僅呼應國家「新質生產力」戰略定位[5],更能抵禦貿易戰帶來的衝擊——正如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所言:「化壓力為轉型動力」方能開拓新興市場[5]。具體實踐中可借鑑深圳前海模式,建立港深聯合科創園區實現技術協同。
—
人才戰略:打造全球創科樞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預算案中強調鞏固「人才高地」優勢[2],這需要雙軌並行:一方面透過專業服務吸引家族辦公室及金融科技企業進駐(如投資推廣署提供的信用保險諮詢服務)[2];另一方面針對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培育本地操作員隊伍(預計將創造數千個技術崗位)[1][3]。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程師培訓計劃可擴展至東南亞無人機應用市場,既輸出標準又儲備人才資源。
—
結論
當新加坡全力發展Web3.0生態圈、上海深化自貿區改革之際,「積極求變」已非選擇題而是生存法則。香港憑藉法治精神與國際化基因仍具獨特優勢——關鍵在於能否將政策願景轉化為執行細節(例如釐清無人機飛行高度分級標準),同時保持制度彈性容納跨界創新。「敞開懷抱」的本質是破除路徑依賴心理:從被動適應規則到主動參與全球標準制定方為制勝之道。(全文約850字)
—
*注:本文事實數據均引用自政府新聞公報及權威機構公開資訊*
資料來源:
[1] www.news.gov.hk
[3] www.youtube.com
[4] www.info.gov.hk
[5] www.hkcd.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