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吸引著全球資本的目光。2025年首四個月,香港投資推廣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23間公司選擇落戶或擴大在港業務,帶動超過200億港元投資額,創造4,900多個職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國際資本對香港營商環境的持續信心,也凸顯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在國家「雙循環」戰略中的獨特價值。本文將從招商成果、產業佈局與區域協同三大維度,剖析這波投資熱潮背後的驅動力與深層意義。
招商引資量質齊升:結構性優勢顯現
香港作為跨國企業佈局首選地的定位進一步鞏固。據劉凱旋署長披露,新引進企業涵蓋創科、物流、貿易等領域,顯示香港產業多元化策略成效漸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單一企業平均創造22個職位的高質量就業能力,反映出落地項目多屬知識密集型產業。這種結構性轉變有助於提升本地勞動力技能水平,為經濟轉型注入新動能。
在資金流向方面,「200億港元」的投資規模中相當比例投向研發與區域總部建設。例如,部分內地科技企業將國際運營中心設於香港,利用本地法律體系與國際接軌優勢進行專利布局。這種「前研後產」模式既規避了地緣政治風險,又強化了香港作為亞太區創新樞紐的地位。
家族辦公室生態圈加速成型
截至2025年4月,「170間已落地+150間洽談中」的家族辦公室數據,標誌着財富管理業進入爆發期。此現象源於三方面驅動力:首先,《2023年稅務(修訂)(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條例》提供的稅務優惠持續發酵;其次,「跨境理財通3.0」擴容增強資產配置靈活性;再者,粵港澳大灣區遺產規劃需求激增帶動專業服務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家族辦公室的全球化特徵——約六成客戶具有跨國資產配置需求,促使私人銀行、信託機構加速引入ESG投資工具和數字化財管方案。這種高端服務業集群的形成正重塑中環金融生態格局。
區域協同效應釋放新勢能
劉凱旋團隊今年密集走訪武漢、成都等內陸城市後發現,「出海跳板效應」正在深化。以寧波為例,當地製造業企業通過在香港設立貿易子公司實現三個躍升:定價貨幣由人民幣轉向美元結算降低匯率風險;利用普通法體系完善合同爭端解決機制;借助自由港地位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
這種「前店後廠」模式升級版中還包含技術合作維度——某生物醫藥企業將臨床試驗中心設於科學園同時保留深圳生產基地形成協同創新網絡。這種跨境研發模式既符合國家科研資金過境政策要求又能對接國際標準認證體系。
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大環境,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其背後是「一國兩制」、「普通法基石」、「低稅制優勢」、「人才虹吸效應」四大支柱的共同作用。隨着北部都會區開發提速及虛擬資產立法完善,預計下半年人工智能、綠色金融等領域將迎來第二波投資高峰。然而,如何在維護市場自由度與防範系統性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課題。香港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在保持競爭優勢的同時,積極應對新挑戰,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3] www.tkww.hk
[4] www.threads.com
[5] www1.hkexnews.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