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香港的城市發展正面臨關鍵轉型期,傳統規劃模式難以應對當代需求。隨著北部都會區進入實質規劃階段,改革「地方營造」成為提升城市吸引力、激活地區經濟的核心策略。本文將探討如何借鑒中國一線城市的創新經驗,結合本地特色重塑公共空間與交通設計,並分析「臨時空間」概念在推動彈性發展中的潛力。
—
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革新
根據黃仲澧於《香港01》的專欄分析,現行市區已定型且改造困難[1],但北部都會區作為新開發區域,具備條件突破既有框架。參考佛山案例,其將街道轉型為夜市並引入「適應性再利用」模式[2],成功創造人流節點。香港可借鏡此思路:在規劃初期即預留彈性空間模塊,例如設置可變更功能的廣場或步道系統;同時降低私人車輛依賴度,全面開放電動個人出行工具與自行車網絡[1],縮短最後一公里接駁痛點。
—
交通基建與產業布局的協同效應
立法會文件顯示,「港深西部鐵路」預計2035年通車[5],這條連接洪水橋至前海的動脈需配合產業用地超前部署。團結香港基金建議透過精簡程序釋放土地潛力[4],例如在新界北預留科技研發走廊用地時同步導入TOD(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模式——以車站半徑800米範圍內高密度混合商業、住宅與綠化帶。此舉不僅提升通勤效率,更能形成24小時生活圈吸引跨境人才定居。
—
臨時空間的戰術都市主義實踐
面對土地供應瓶頸,「短期活化」成為過渡方案的重要選項。深圳經驗顯示:閒置工地轉型為快閃市集、廢棄廠房改造成文創基地等操作能快速聚集人氣[2]。香港可擴大現有「期間限定店」政策至公共領域:例如將觀塘繞道橋下空間授權社區團體經營主題市集;或在古洞北新發展區施工期間植入移動式藝術裝置群組——這些低成本干預既能測試業態可行性亦能培養市民參與感。
—
結論
改革地方營造並非單純工程問題而是治理思維轉變:從追求靜態功能分區轉向動態場景營銷;從政府主導轉向公私協作賦權社區;從標準化模板轉向在地化定制方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之際(參見2025年4月《發揮香港優勢建設一流灣區》報告)[3],唯有打破路徑依賴才能讓北部都會區真正成為驅動區域融合的新引擎——這既是搶救城市吸引力的背水一戰亦是重構港式生活美學的歷史機遇。(全文約850字)
*附註:文中提及之具體數據及案例均來自公開報道或政策文件引述*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hk01.com
[4] www.ourhkfoundation.org.hk
[5] www.legc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