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選工黨勝 阿爾巴內塞任總理

選民的選擇:不確定中的堅定力量

在民主的舞台上,每一次大選都是國家方向的關鍵時刻。澳洲,這個廣袤而獨特的國度,剛剛經歷了一場備受矚目的聯邦選舉。結果揭曉,由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領導的工黨(Labor Party)成功贏得大選,即將繼續執政。這不僅是工黨的勝利,更是澳洲選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局勢下,所做出的一次重要抉擇。這場選舉的結果,反映出澳洲民眾對於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期許,以及他們在經濟、社會和國際事務等多重考驗前的考量。

勝利的號角:工黨的壓倒性優勢

根據初步計票結果,工黨在眾議院150個議席中贏得超過75席,取得過半優勢,有望組成多數黨政府。這意味著阿爾巴內塞成為繼21年前的霍華德(John Howard)之後,首位成功連任的澳洲總理。相較之下,由自由黨與國家黨組成的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則遭遇慘敗,不僅失去多個議席,連領袖達頓(Peter Dutton)也丟掉了自己的國會議席。達頓承認敗選,並承擔全部責任。

勝選背後的聲音:澳洲方式與民生關切

阿爾巴內塞在勝選演說中強調,澳洲人民選擇了用「澳洲方式」來面對全球挑戰,這種方式包含守望相助、共創未來,以及在逆境中展現勇氣和對需要幫助的人展現善意。這場選舉被分析人士稱為「生活成本的選舉」。在通貨膨脹加劇、生活成本壓力增加的背景下,工黨提出的解決生活成本問題的政策,以及為1400萬人減稅的承諾,顯然引起了選民的共鳴。工黨財政部長吉姆·查爾默斯(Jim Chalmers)認為,儘管政府在去年底曾面臨困境,但由於阿爾巴內塞強勁的競選表現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工黨得以重回正軌。

特朗普效應:保守派的選舉負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影響也在這次澳洲大選中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有分析指出,達頓的保守派政治路線與特朗普相似,包括他提出的削減公務員人數等「特朗普輕量版」政策。然而,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引發的全球不穩局勢下,「近似特朗普」的形象反而成為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的選舉負擔。特朗普對澳洲出口商品徵收關稅,以及他的全球貿易政策引發的市場混亂,都讓澳洲選民感到不安。在不穩定時期,選民更傾向於選擇穩定的現任領導人。一些評論員認為,達頓在競選上刻意營造與特朗普相似的政治路線,最終反而淡化了選民原本關注的生活成本和樓價議題。

政策的分野與選民的傾向

工黨的政策立場偏向中間偏左,主張政府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中發揮積極作用,以縮小貧富差距,保障醫療、教育和工作機會。阿爾巴內塞的連任政綱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民主黨路線相近,包括促進綠色製造業、增加關鍵礦產開採、加速能源轉型以及大舉投資幼教和公共醫療。在氣候政策方面,工黨提高了2030年減碳目標,並支持2050年淨零排放,積極爭取與太平洋國家共同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工黨也提出以擴大再生能源為主的政策,並提供家戶購買太陽能電池補助以降低電費。

相較之下,自由黨/國家黨聯盟雖然同意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但批評工黨的2030年減碳目標過於激進,並主張納入核能和天然氣等技術。達頓的政綱包括削減公共開支、增加天然氣供應、削減移民以及降低食品雜貨價格。儘管達頓公開支持《巴黎協定》,但他的一些立場,例如反對貿易關稅,與特朗普和一般國家的右派有所不同。

在住房政策上,工黨和聯盟黨都提出了禁止外國投資者購買現有澳洲住宅的禁令,這項政策引起了選民的共鳴。工黨的主要房屋政策重點在於增加房屋供應量,透過補貼各州和地區增加房屋供應以及增加對社會和負擔得起的住房的投資來實現。

國際關係的考量

在國際關係方面,阿爾巴內塞政府在任期間拉近了澳洲與主要安全盟友美國的關係。他也重啟了與中國的對話,並認為穩定與澳洲最大貿易夥伴的關係符合國家利益。相較之下,達頓在前一任政府時期擔任國防部長,被視為對中國立場強硬的鷹派。在大選期間,澳洲選民在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下,更傾向於相信現任總理阿爾巴內塞會以澳洲為重。

選舉制度與選民參與

澳洲的選舉制度採用「優先順序」投票制,選民須將對候選人的偏好順序寫在選票上,直到有候選人的累積票數超過50%即當選。澳洲實行強制投票制度,違者會被處以罰款,這也使得澳洲的投票率通常超過九成。此次大選超過一半的選民提前投票,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年輕選民人數首度超過年長選民,這也可能對選舉結果產生影響。

未來的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阿爾巴內塞在勝選演說中誓言帶領國家渡過全球不確定性的艱難時期。工黨政府將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持續的生活成本壓力、全球經濟動盪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然而,此次選舉結果也顯示了澳洲人民對於工黨執政理念的認可。未來三年,在阿爾巴內塞的領導下,澳洲工黨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實現其政策承諾,並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將是外界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