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自由港,其獨特的「一國兩制」制度長期被視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關鍵樞紐。然而,近期美國將對華加徵關稅措施擴展至香港的舉措,引發特區政府強烈反彈。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多次公開批評此舉不僅違反世貿規則,更試圖從國際層面模糊化香港的特殊地位。這場關稅爭端背後牽涉複雜的地緣政治角力,值得深入剖析其法律依據、經濟影響及制度挑戰。
法律爭議:世貿框架下的權利義務
根據《基本法》第116條及第151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自行處理對外貿易關係並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國際組織[1][4]。林定國指出,美國將針對內地的301關稅直接套用至香港商品,「等同否定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明顯違反世貿最惠國待遇原則[2][5]。事實上,《馬拉喀什協定》明確禁止成員國實施歧視性貿易措施,而美國此舉未就商品原產地進行實質審查便全面適用懲罰性關稅,已構成程序瑕疵[4]。
值得關注的是,《中英聯合聲明》與《基本法》共同構成的憲制基礎中,「一國兩制」原則賦予香港在經貿領域的高度自治權。林定國強調:「若外界刻意混淆兩地制度差異,將削弱國際社會對『港式法治』的信心。」[3]這種法律定位的模糊化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例如影響現行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適用範圍。
經濟衝擊:轉口貿易模式面臨考驗
作為全球第六大商品轉口港(2023年處理貨值達5.8萬億港元),美國佔本港整體出口約7.3%份額。雖然直接受影響商品比例仍需評估,但業界憂慮「長臂管轄」先例一開,可能波及半導體、生物科技等戰略物資的中轉業務[2]。更嚴峻的是,《美墨加協定》(USMCA)中的「原產地累積規則」已顯示西方國家正收緊供應鏈管控——若其他經濟體仿效美國做法調整原產地認定標準,本港物流業者或需承擔額外合規成本。
金融市場對此迅速作出反應:恒生指數在相關消息公布後單日下挫1.8%,其中航運股跌幅尤為顯著。渣打銀行報告估算,「每提高1個百分點關稅將使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減少0.15%」。這種結構性壓力可能加速跨國企業重組亞太區營運架構。
制度博弈:「軟實力」保衛戰的深層意義
林定國的強硬表態反映特區政府維護「制度差異化優勢」的戰略考量。「當『紐倫港』金融軸心概念遭遇挑戰時」,保持普通法體系與獨立司法終審權顯得尤為關鍵[3][5]。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法治指數》顯示本港在合同執行效率方面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這種專業服務業優勢需要清晰的法律身份背書。
從更宏觀角度看,「一國兩制」框架正面臨雙重檢驗:既要抵禦外部勢力將其工具化的企圖(如通過制裁官員施壓),又需在國家安全立法背景下證明自身調適能力。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期所言:「維護獨特地位不能僅靠歷史慣性,更要通過持續改革提升競爭力。」
—
這場圍繞關稅政策的交鋒實質上是兩種治理模式的碰撞——多邊主義規則與單邊主義措施的角力仍在持續演化。對於香港而言,如何在複雜國際環境中堅守制度特色、同時深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的合作網絡,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正如林定國所強調:「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必須用好自身不可替代的制度優勢。」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較量,更是攸關七百萬市民核心利益的法治保衛戰。[1][3][5]
資料來源:
[1] topick.hket.com
[2] news.tvb.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