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父兄被捕 周一鳴:犯法必執法

在香港,法治的脈動總是牽動人心。近日,一則關於流亡海外港人郭鳳儀的父兄被捕的消息,再次引起廣泛關注。這不僅是一宗個別的案件,更觸及了香港國家安全法律的實施、跨境執法以及「指明潛逃者」相關措施的敏感議題。警務處處長周一鳴對此事件的回應:「有人犯法便執法,不存在是否先例」,言簡意賅,卻引發了對法律適用和執法原則的深入思考。

風暴驟起:潛逃者親屬的法律漩渦

事件的焦點人物郭鳳儀,是香港的一名流亡人士,因涉嫌觸犯香港國安法而被通緝。她目前擔任美國非政府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的執行總監,並積極參與國際游說工作。 2023年7月,她與其他多名海外港人一同被香港國安處公開通緝,並於2024年12月被保安局局長根據《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列為「指明潛逃者」,對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包括禁止提供資金或處理資金等。

而這次引起風波的,正是郭鳳儀的父親和兄長。 2025年4月30日,香港警務處國安處採取行動,拘捕了這兩名男子。 據悉,他們涉嫌協助郭鳳儀處理其在香港的保單事務,企圖提取近十萬港元的現金結餘。警方懷疑其兄長可能利用在保險公司任職的便利,協助處理相關財產。 郭父已被正式落案控告一項「企圖直接或間接處理屬於有關潛逃者或由有關潛逃者擁有或控制的資金或其他財務資產或經濟資源」罪,而郭兄長則獲准保釋候查。

法律的邊界:新條例下的首次引用

這次拘捕行動之所以備受矚目,原因之一是這是香港警方首次引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中針對「指明潛逃者」措施的「處理潛逃者資金」罪進行拘捕和起訴。 這一罪名旨在切斷被通緝的潛逃者在香港的資金來源,削弱其在海外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能力。

根據相關法例,任何向「指明潛逃者」提供或協助處置財產的行為,均屬嚴重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判處七年監禁。 這項條例的首次引用,標誌著香港在執行國家安全法律方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法律適用範圍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的討論。

警務處長的回應:法治原則的重申

面對外界對於此次行動是否構成司法先例的疑問,警務處處長周一鳴的回應十分明確:「只要有人犯法,警方就會執法,始終會有首宗個案,並不存在是否先例。」 他強調,國家安全法律條文對犯罪構成要件已有明確界定,只要存在違法行為,警方必定嚴格依法處理。

周一鳴的這番話,重申了香港警方依法執法的原則。他指出,任何法律實施過程都必然存在首宗案例,重點在於違法事實的認定,而非是否構成先例。 這意味著,警方是根據法律條文的規定來判斷是否存在犯罪行為,並非因為是首次發生此類案件而有所例外。

案件的疑點與爭議:資產歸屬的釐清

儘管警方強調依法執法,但此次案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釐清的疑點。據報,郭父的代表律師在庭上表示,案件的癥結在於被指處理的保單究竟是屬於郭鳳儀本人,還是屬於郭父的資產。 這將是決定郭父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關鍵所在。辯方已申請披露相關保單文件,以釐清資產的歸屬。

此外,此次事件也再次引發了對於香港國安法及其相關條例在海外適用性的爭議。雖然香港政府認為國安法具有域外效力,可以追究在海外的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但這種做法受到了部分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認為這是「跨境鎮壓」。 此次對潛逃者在港親屬採取法律行動,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

法律與人情的交織:親屬是否應受牽連?

此次事件最令人關注和擔憂的一點,在於法律行動牽涉到了潛逃者的親屬。雖然警方強調是依法處理,但一些評論認為,針對流亡海外港人親屬的行動,可能帶有株連意味,目的是對身處海外的人士施壓,迫使其噤聲或回港。 這種做法是否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以及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個人權利之間取得平衡,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人情的角度來看,家人之間的經濟往來和協助處理財產是常見的行為。在國安法的框架下,這種行為是否就一定構成犯罪?這需要根據具體的法律條文和證據來判斷,但也反映了法律與人情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

前方的路:法律解釋與社會影響

郭鳳儀父兄被捕及郭父被起訴的案件,將是香港國家安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案例。法院將如何解釋和適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中「處理潛逃者資金」的罪名,以及如何認定涉案資產的歸屬,都將對未來的同類案件產生深遠影響。

同時,這宗案件也提醒著社會,國家安全法律的實施對個人和家庭都可能帶來影響。如何確保法律的透明度、公正性,以及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是香港社會未來需要持續面對和探討的課題。

結語:法治的考驗與社會的觀望

郭鳳儀父兄被捕事件,以及警務處長周一鳴的回應,將香港國家安全法律的實施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 「有人犯法便執法,不存在是否先例」,這句話體現了執法部門的堅定立場,但也引發了對於法律邊界、親屬牽連以及法治精神的更廣泛討論。

這宗案件的最終結果,將不僅影響到郭鳳儀及其家人,更將為香港國家安全法律的適用樹立一個先例,並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法治的考驗面前,社會各界都在拭目以待,希望看到一個清晰、公正、符合法治原則的結果。同時,這也促使人們更深入地思考,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前提下,如何平衡個人權利與自由,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擔憂,讓香港繼續成為一個穩定、繁榮、法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