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巨擘的二次叩門:螞蟻國際的香港上市之路
一、風雨過後,揚帆再啟?
猶記2020年秋,一場原定轟動全球的上市盛事,在臨門一腳之際戛然而止,留下無數驚愕與猜測。那個主角,正是中國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時光荏苒,五年過去,風雨洗禮後的螞蟻似乎正在悄然佈局,而這次傳出消息的主角,是其旗下的「螞蟻國際」。據內地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的報道,這家在新加坡註冊的國際業務板塊,正計畫獨立在香港尋求上市的可能,並且目前與監管部門的溝通顯示,這條道路「沒有政策障礙」。這不禁讓人聯想,這是否是螞蟻集團在經歷波折後的二次叩門,試圖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再次揚帆啟航?
二、獨立架構下的國際雄心
這次傳聞的上市主體是螞蟻國際,而非整個螞蟻集團,這背後其實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根據報道,螞蟻國際的收入約佔螞蟻集團總收入的兩成左右,主要聚焦於跨境支付服務。其旗下擁有Alipay+、安通環球(Antom)、萬里匯(WorldFirst)及Bettr等核心產品,業務範圍涵蓋個人消費者支付、企業商家收單以及B2B跨境收付款兌換等多個領域。
這種「獨立上市」的模式,與螞蟻集團近年來的架構重組不謀而合。2024年3月,螞蟻集團進行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升級,將掌管全球化業務的螞蟻國際、負責數據庫業務的OceanBase以及掌管數據庫以外科技業務的螞蟻數科,分別成立了獨立的董事會,各自面向市場,並實行CEO負責制。 這種調整被認為是為了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推進螞蟻集團的「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 將螞蟻國際獨立出來,不僅能使其業務更加聚焦,也能在營運和決策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更靈活地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與挑戰。
三、香港,為何是目的地?
選擇香港作為螞蟻國際的上市地,自然有其考量。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上市體系和廣闊的國際投資者基礎,對於尋求全球化發展的螞蟻國際而言,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平台。儘管2020年的整體上市計劃受挫,但香港市場對於金融科技企業依然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集團近月在香港的動作頻頻。除了傳出螞蟻國際有意上市的消息,螞蟻還耗資逾28億元入主了本地老牌券商耀才證券,收購了其50.55%的股權。 此舉被市場解讀為螞蟻集團可能藉此進軍互聯網券商領域,與富途、老虎等現有業者一較高下。 透過控股耀才證券,螞蟻不僅能取得香港的證券牌照,深化其財富管理佈局,更能為後續開展港股通、美股打新等跨境業務提供牌照支援。 這一系列動作,似乎都在為螞蟻在香港金融市場的深度發展鋪路。
四、重啟上市的可能性與挑戰
此次螞蟻國際傳出在港上市的消息,與2020年整體上市的最大不同在於,這次是「分拆」旗下的國際業務板塊。這或許是監管環境變化下的一種策略調整,將相對獨立的國際業務先行推向市場,試探水溫,也為集團整體後續的資本運作保留更大的彈性。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與監管部門的溝通顯示,螞蟻國際上市「沒有政策障礙」。 這相較於2020年整體上市被監管叫停的情況,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然而,是否能順利上市,仍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場環境、投資者情緒、以及更為關鍵的監管審批進度。雖然目前訊息顯示政策上沒有阻礙,但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環境仍在不斷演變,未來的政策走向依然需要持續關注。
五、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
如果螞蟻國際成功在香港上市,對於香港金融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這將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特別是對於正在積極吸引科技企業上市的香港而言,螞蟻國際的到來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性事件,有望吸引更多類似的科技公司前來上市。
同時,螞蟻國際的上市也將進一步豐富香港資本市場的板塊結構,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尤其是其聚焦於跨境支付和全球化業務的屬性,有望吸引更廣泛的國際投資者。
六、結語:新篇章的開端?
從2020年的上市暫緩,到如今螞蟻國際傳出獨立在港上市的消息,螞蟻集團的資本之路可謂一波三折。這次的分拆上市嘗試,可以視為螞蟻集團在後監管時代下,為實現其全球化戰略所邁出的重要一步。它不僅是螞蟻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也可能為香港金融市場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這場金融科技巨擘的「二次叩門」,能否順利開啟新的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