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國際擬赴港上市

金融科技巨頭的海外征途:螞蟻國際擬赴香港上市的深度解析

靜水流深,風起雲湧。中國的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在經歷了幾年前那場牽動全球目光的上市波折後,如今似乎正悄然佈局新的資本藍圖。這一次,舞台的中心不再是集團整體,而是其羽翼漸豐的「螞蟻國際」。據最新消息指出,這隻「小螞蟻」可能即將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開啟屬於自己的上市篇章。這不僅是螞蟻集團戰略轉型的關鍵一步,也為香港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想像空間。

海外業務的獨立旗艦

要理解螞蟻國際為何在此時尋求獨立上市,首先需要認識其在螞蟻集團版圖中的獨特地位與快速成長。螞蟻集團起步於支付寶,逐步發展成為涵蓋數字支付、數字金融和數字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平台。而螞蟻國際,正是承載其全球化願景的核心板塊。 根據報導,螞蟻國際註冊在新加坡,其收入約佔螞蟻集團總收入的兩成左右。 這兩成的比例,看似不高,卻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戰略意義。

螞蟻國際並非空殼,它擁有Alipay+、安通環球(Antom)、萬里匯(WorldFirst)及Bettr這四大核心產品。 這些產品共同編織了一張覆蓋全球的跨境支付與金融服務網絡,涵蓋了面向消費者的跨境支付(C端支付)、服務商家的收單業務(B端收單),以及企業間的跨境收付款及兌換服務(B2B收付兌)。 簡而言之,螞蟻國際正在將螞蟻集團在中國累積的數字支付和金融科技能力,複製並推廣到全球各地。

從被按下暫停鍵到分拆上市

回顧2020年,螞蟻集團原計劃在上海和香港同步進行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規模可能創下當時的紀錄,預計募資額超過370億美元。 然而,這次盛大的資本盛宴在臨門一腳時被監管部門叫停。 隨後,螞蟻集團進入了長達數年的整改階段,業務調整、罰款、股權結構變化等一系列動作接踵而至。 2023年,官方表示整改基本告一段落。 在此期間,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馬雲放棄了對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權。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螞蟻集團在2024年3月進行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國際化業務的螞蟻國際、數據庫業務的OceanBase以及其他科技業務的螞蟻數科分別成立董事會,獨立面向市場,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執行長制。 這種分拆架構,被視為是為各業務板塊獨立融資或上市鋪路。

如今傳出螞蟻國際擬在香港獨立上市的消息,可謂是這場戰略轉型和架構調整的自然延伸。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點,除了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外,也與香港市場對科技股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對於中國大陸A股較短的實控人變化後等待期有關。 根據規定,企業在實控人變化後,若想在A股主板上市需要等待三年,科創板需要兩年,而港股只需要一年。 由於馬雲在2023年1月放棄了實控權,港股的等待期目前已經過去。

上市之路的機遇與挑戰

螞蟻國際若成功在香港上市,無疑將為其帶來多重利好。首先,獨立上市能夠為螞蟻國際籌集發展所需的資金,支持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業務擴張、技術研發和併購活動。其次,作為獨立實體上市,將提升螞蟻國際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有助於吸引全球人才和合作夥伴。此外,獨立上市也能更好地反映螞蟻國際自身的業務價值和增長潛力,不受母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影響。

然而,螞蟻國際的上市之路也並非坦途。儘管有消息顯示目前沒有政策障礙,但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各地對金融科技業務的監管趨嚴,都可能對其上市進程和估值產生影響。特別是數據隱私、跨境支付安全等問題,將是螞蟻國際在尋求國際資本認可時需要重點解決和透明化的議題。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螞蟻國際在香港上市,也反映了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的趨勢。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監管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將海外業務獨立發展並尋求國際資本的支持,成為許多科技企業的戰略選擇。香港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自然成為了理想的上市目的地。

未來的展望

目前,螞蟻集團正在與監管部門溝通螞蟻國際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 雖然尚未有確切的時間表和募資規模,但從螞蟻集團近期的動作,包括收購香港券商耀才證券的部分股權,可以看出其對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視和對螞蟻國際未來發展的期許。 收購耀才證券,可能被視為螞蟻在香港金融市場布局的一步棋,未來或將藉此拓展互聯網證券業務。

總之,螞蟻國際擬赴香港上市的消息,不僅是螞蟻集團自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市場提供了觀察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國際化步伐的新視角。這隻「小螞蟻」能否在香港市場展翅高飛,其上市之路將充滿機遇與挑戰,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