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員施壓SEC 促除牌25中企

近期,美國政壇傳出要求將阿里巴巴等25家中國企業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牌的聲音,再次將中概股的退市風險推向風口浪尖。這一事件不僅牽動著相關企業的股價和未來發展,也反映出中美兩國在經濟、科技乃至國家安全領域持續升溫的緊張關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中概股面臨除牌危機?對企業和投資者又將產生哪些影響?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博弈?

風高浪急:中概股再臨退市陰影

美國眾議院部分議員近日敦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考慮將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微博等在內的25家中國企業從美國股市除牌。他們提出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這些企業被認為與中國軍方存在關聯,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二是這些企業從美國投資者手中獲取資金,同時推進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目標,包括支持軍事現代化和侵犯人權的行為,這對美國投資者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風險。 議員們認為,中共對中國公司的控制程度系統性地對美國投資者隱瞞,中國法律給美國投資者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僅加強信息披露並不能減輕這種風險。 他們強調,SEC擁有《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賦予的權力,可以通過暫停或撤銷那些沒有充分保護美國投資者的中國公司的證券註冊,來暫停交易並強制退市。

這並非中概股首次面臨在美退市的風險。事實上,自2020年底美國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以來,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尤其是中國公司,就持續面臨因審計底稿問題而可能被強制退市的壓力。 HFCAA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須遵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師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標準,並允許PCAOB檢查其審計底稿,否則將面臨退市風險。 雖然中美監管機構在2022年底就審計監管合作達成協議,PCAOB也得以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審計機構進行檢查,暫時緩解了大規模退市危機,但HFCAA的規定並未廢除,且修正案將寬限期從三年縮短至兩年,使得退市風險依然存在。

此次議員提出的退市動議,除了延續審計底稿問題的考量外,更強調了國家安全和與中國軍方關聯的因素,這顯示出中美在科技和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對中概股的審視角度正在擴大,風險因素也更加複雜。

層層剝繭:風險的來源與機制

要理解這次中概股面臨的風險,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的持續影響: HFCAA是中概股面臨退市風險的核心法律依據。該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接受PCAOB的審計檢查,如果連續兩年未能滿足要求,就可能被禁止交易並摘牌。 儘管中美雙方在2022年達成了審計合作協議,PCAOB也進行了檢查,但這種合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仍可能受到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 如果未來合作再次受阻,中概股仍有可能因未能滿足審計要求而被列入「確定發行人」名單,進而面臨退市。
  • 國家安全和軍事關聯的指控: 此次議員提出的退市理由,突顯了國家安全因素在美國對中概股監管中的重要性。指控這些企業與中國軍方有關聯,並協助推進中共的戰略目標,使得問題從單純的財務透明度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 美國政府此前也曾將一些中國企業列入與軍方有關聯的實體清單,限制美國投資者對其進行投資。 這種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監管行動,往往更加難以預測和應對。
  • 中美地緣政治緊張: 中美關係近年來持續緊張,貿易戰、科技競爭、地緣政治摩擦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成為兩國博弈的「人質」之一。 美國財政部長曾表示,不排除以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強制退市,作為兩國間談判的籌碼。 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中概股的風險不僅來源於企業自身的合規性,也深受宏觀政治環境的影響。
  • VIE架構的潛在風險: 部分中概股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在海外上市,這種架構在法律上存在一些模糊性,可能被美國監管機構視為潛在風險來源,尤其是在涉及審計可及性、公司治理和潛在欺詐風險方面。

沉著應對:企業與投資者的策略

面對潛在的退市風險,中概股企業和投資者都需要積極應對:

  • 企業層面:

* 加強合規與信息披露: 企業需要嚴格遵守美國的法律法規,特別是與財務審計和信息披露相關的要求。對於VIE架構,應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 考慮回歸香港或其他市場上市: 許多大型中概股已經通過「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在香港上市,這被視為降低在美退市風險的有效策略。 在香港上市可以為企業提供備用融資渠道,並在最壞情況下為投資者提供轉換交易地點的選項。 對於尚未在香港上市的中小市值公司,也應積極評估回歸的可行性。
* 與監管機構保持溝通: 企業應積極與SEC和PCAOB保持溝通,了解最新的監管要求,並爭取符合相關規定。

  • 投資者層面:

* 評估風險與多元化投資: 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到中概股面臨的監管和政治風險,並將其納入投資決策考量。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
* 關注企業的回歸進展: 對於已在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投資者可以關注其在兩地的股價表現和流動性,並在必要時考慮將美國存託憑證(ADR)轉換為香港股票。
* 了解退市後處理方式: 如果持有的中概股被強制退市,投資者應了解可能的處理方式,包括在場外交易市場(OTC)交易或在公司終止ADR計畫時獲得淨收益等。

前路漫漫:未來展望

儘管當前中概股面臨的退市壓力再次升高,但最終是否會出現大規模強制退市,仍取決於中美兩國的博弈走向和具體政策執行。

一方面,中美在資本市場的相互依賴程度仍然很高。美國擁有龐大的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群體,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 同時,中國市場也吸引了大量的美國投資。高盛估計,在極端情況下,如果中美資本完全脫鉤,美國投資者可能被迫拋售價值約80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而中國投資者也可能清空價值高達1.7兆美元的美國金融資產,這將對兩國市場都產生巨大影響。 這種相互牽制的關係可能會使得雙方在採取極端行動時有所顧慮。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可能超越經濟利益的考量。如果美國政府認定某些中概股確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即使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也可能採取強制退市措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中概股回歸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交所也表示已做好準備,迎接希望回流的海外上市中概股。 未來,香港有望成為更多中概股的主要上市地,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另一個重要的交易平台。

總體而言,美國議員要求將阿里巴巴等中企除牌的事件,是中概股在美上市風險持續存在的最新體現。這背後是中美兩國在經濟、科技、國家安全等領域的複雜博弈。中概股企業和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局勢發展,積極評估風險,並採取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應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雖然前路漫漫,挑戰重重,但通過加強合規、多元化佈局和靈活應變,或許能在風浪中找到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