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員施壓SEC 促除牌25中企

股市風雲再起:美國議員為何點名阿里巴巴等中企要求除牌?

近期,美國政壇傳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聲音,兩名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公開呼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25家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除牌。這項提案不僅再度將「中概股」的未來推向風口浪尖,更觸動了中美兩國在金融領域敏感的神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背後又牽涉到哪些深層次的考量?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

導火線:國安疑慮與軍事關聯

這次美國議員提出除牌要求的直接理由,聚焦於這些被點名的中國企業與中國軍方的關聯,以及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的潛在風險。提出此要求的共和黨籍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和參議院老年化委員會主席斯科特致函給SEC主席,明確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聲稱,這些企業從美國投資者手中獲取資金後,協助推動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其中包括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和侵犯人權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這些中企的商業行動是基於中共政策,而非單純的商業考量,這使得美國投資者面臨不可接受的風險。

法律武器:《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威力

美國議員在提出除牌要求時,特別引用了《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HFCAA)作為法律依據。 這部法案於2020年底簽署成為法律,其核心要求是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根據HFCAA的規定,如果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檢查位於美國境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為這些公司出具的審計底稿,那麼SEC將禁止該公司的股票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交易,並強制其退市。

HFCAA的出台,源於長期以來中美在審計底稿檢查問題上的分歧。美國監管機構認為無法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存在潛在的財務風險。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事件更是加劇了美方的擔憂。 儘管中美監管機構在2022年底就審計檢查問題達成了一項協議,暫時緩解了部分中概股的退市風險,但《外國公司問責法》依然是懸在眾多中概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點名名單:不只阿里巴巴

雖然新聞標題點名了阿里巴巴,但實際上,這次被美國議員要求除牌的中國企業共有25家。根據報道,這份名單除了阿里巴巴外,還包括了百度、京東和微博等知名企業。 這顯示出美國部分政界人士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擔憂並非針對個別公司,而是涵蓋了一定範圍的與中國政府或軍方可能存在聯繫的企業。

退市潮的陰影:中概股的挑戰與應對

這次除牌呼籲再度引發了市場對中概股退市風險的擔憂。事實上,在美國對中概股加強監管的背景下,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面臨著退市的壓力。據統計,目前有超過200家在美中概股存在退市危機。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表示,對於中概股退市問題,「一切都在考慮中」,最終將由美國總統決定。

面對潛在的退市風險,許多中概股正在積極尋求應對方案。其中一個主要選項是回流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後,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在香港上市,以降低在美國市場的風險。然而,對於尚未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特別是一些市值較小或具有特定背景的企業,退市風險相對更高。

除了回流香港,一些中概股也在積極與美國監管機構溝通,尋求符合HFCAA要求的解決方案。例如,再鼎醫藥就曾公開表示,其公司符合HFCAA的要求,並且不受退市影響。

政治角力與經濟影響

美國議員此次的除牌要求,不僅是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量,也與中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緊密相關。將中國企業從美國資本市場剔除,被視為美國限制中國獲取美國資金、遏制中國科技和軍事發展的手段之一。 這種「金融脫鉤」的趨勢,對中美兩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對美國投資者而言,中概股的退市可能導致其投資損失。高盛曾估計,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美國投資者可能被迫拋售大量中國股票,造成巨大的資金流出。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失去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渠道,無疑會對其發展造成影響。

未來展望:不確定性中的尋路

美國議員對阿里巴巴等中企的除牌要求,是中美金融關係緊張的一個縮影。儘管這項要求是否會最終實現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它再次提醒人們,中概股在美國市場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

未來,中概股能否繼續留在美國市場,將取決於多重因素,包括中美兩國在審計監管和地緣政治問題上的博弈,以及企業自身如何積極應對監管要求和市場變化。對於投資者而言,了解這些潛在風險並謹慎評估投資組合,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策略。同時,香港等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是否能有效承接回流的中概股,也將是影響未來全球資本市場格局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