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全球糧價飆2年新高

波動的餐桌風景:關稅陰影下的全球糧食市場

開端:一場無聲的風暴正在醞釀

想像一下,你走進超市,架上的食品價格悄悄攀升,每一次結帳都讓你感到荷包縮水。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正在全球上演的經濟大戲。這場大戲的導演,除了我們熟悉的氣候變遷、供需失衡,現在又多了一位重量級角色:關稅。最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糧食價格已經飆升至兩年來的最高點,這波漲勢的背後,關稅的擔憂正扮演著不容忽視的推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關稅又為何能攪動全球餐桌?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關稅迷霧:不確定性如何推升價格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球糧食價格指數攀升至128.3,比上個月上漲了1%,達到2023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雖然這個數字仍遠低於2022年的歷史峰值,且對終端零售價格的影響需要時間傳導,但這股上升趨勢已然敲響警鐘,預示著在食品通膨短暫緩解後,未來可能面臨價格再次上漲的壓力。

FAO的經濟學家Monika Tothova一針見血地指出,匯率波動影響全球市場價格走勢,而關稅政策的調整更是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就像一層濃厚的迷霧,讓各國政府和貿易商感到不安。為了規避未來可能的關稅壁壘,一些國家可能會選擇囤積商品,這種行為直接推高了部分產品的短期需求和價格。

此外,美國的關稅措施及其貿易夥伴可能採取的報復性行動,也引發了市場對未來貿易前景的擔憂,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食品市場的波動。 即使部分關稅暫停實施,政策的反覆無常仍然讓市場持續動盪。

供應鏈的脆弱:多重因素疊加的價格推手

當然,關稅並非是唯一推升糧食價格的因素。全球糧食供應鏈本身就存在著脆弱性,容易受到各種外部衝擊的影響。 除了關稅擔憂,其他供應問題也對穀物、肉類和乳製品的價格產生了影響。

以小麥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的小麥供應趨緊,導致小麥價格小幅上漲。 乳製品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其中國際黃油價格因歐洲庫存下降而創下歷史新高,使得乳製品價格環比上漲2.4%。

雖然食品供應和價格通常受天氣影響,但今年早些時候,人們就已經對市場波動性進一步升溫發出了警告,這主要歸咎於美國的關稅措施及其貿易夥伴的報復性行動。 乾旱等氣候問題依然是市場擔憂的重要因素,但貿易政策的走向以及各國將如何應對,仍然是影響未來價格的重大變數。

對台灣的啟示:不確定性下的農業挑戰

全球糧食價格的波動,對台灣這樣一個對糧食進口有著相當高依賴度的地區而言,無疑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儘管台灣在稻米安全存量上有明確規定,但對於其他糧食的安全存量以及進口在糧食安全組合中的比重,仍有不足之處。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貿易談判中的關稅議題對台灣農產品的潛在衝擊。過去曾有評估指出,若美國對台灣農產品課徵對等關稅,包括蝴蝶蘭、茶葉、毛豆、吳郭魚、鬼頭刀、鱸魚等品項將受到較大影響。 儘管部分農產品如大豆、玉米已是零關稅,小麥進口量也已飽和,但關稅政策的變化仍可能對特定產業造成衝擊。 例如,若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台灣,將對台灣稻米產業造成嚴重影響。

這顯示出,在全球貿易環境日益複雜的今天,台灣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不僅要關注國內生產和庫存,更需要高度關注國際貿易政策的動態,並積極採取措施分散風險,降低對特定市場的依賴。

前方的路:應對波動與不確定性

全球糧食價格升至兩年高點,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中關稅不確定性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這波價格上漲提醒我們,全球糧食市場的穩定性正面臨嚴峻考驗。

面對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和劇烈的市場波動,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需要加強合作,提高市場透明度,並協調政策行動,以應對農業糧食系統內固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對於個人而言,了解全球糧食市場的動態,理性看待價格波動,並支持本地農業,或許是我們在波動的餐桌風景中,能找到的一份穩定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