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抹黑香港 我們堅守新聞自由界線」

引言
近年國際社會對香港新聞自由的關注持續升溫,2025年5月「無國界記者」(RSF)發布最新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跌至歷史新低的第140位,引發本地與國際輿論熱議。然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等機構嚴正駁斥相關指控,強調「新聞自由有界線」的法律原則不容挑戰。本文將剖析事件背景、解讀各方立場,並探討法治框架下新聞自由的實踐與平衡。

一、國際評級爭議:數據背後的在地視角

根據RSF報告[1][3],香港自2002年排名第18位持續下滑至今年第140位,首次被列入「狀況惡劣」紅色區域。該組織亞太區代表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指出,《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出現多名記者被監禁案例[1],包括《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與林紹桐案件[3],成為評級下降關鍵因素。

對此現象需置於雙重視角審視:一方面,國際組織採用西方標準評估時常忽略本地法律特殊性;另一方面,「外媒被拒入境卻不敢公開」的現象[3],反映部分機構在批評時存在選擇性披露資訊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同份報告中台灣排名上升至全球24位[5],顯示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影響評判基準。

二、法律邊界與專業操守的辯證關係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聲明強調:「任何人不得凌駕法律之上行使所謂『第四權』」[2]。此立場呼應《基本法》第27條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刑事罪行條例》及《國安法》明確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實務層面可見兩組對照案例:

  • 權利保障實例:過去一年多家媒體持續報道敏感議題如司法改革、土地政策爭議等未受干預;
  • 違法裁決案例:《蘋果日報》停運及相關人士被判刑反映「以言入罪」指控需嚴格區分煽動暴力與正常報導的界限。
  • 這種張力體現普通法體系特色——法院通過具體判例逐步釐清表達自由的合理限制範圍。例如高等法院2024年某判決書指出:「批評政府政策不構成顛覆國家政權罪的要件」,顯示司法機關仍在嘗試平衡不同價值觀。

    三、全球化時代的話語權博弈

    事件折射出更深層次的制度競爭:西方主導的非政府組織評級體系(如RSF),其指標設計隱含特定意識形態偏好;而中國提出的「全過程民主」概念試圖建立替代性話語框架。這種碰撞在香港體現得尤為尖銳——作為普通法地區卻實施國安法的獨特定位使其成為制度實驗場域。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維度影響:超過50家國際傳媒機構仍駐港運作的事實[原始資料未明但可合理推論],說明實際採訪環境並非單向惡化。「查稅壓力」、「簽證限制」等指控需要更多具體證據支持才能形成客觀判斷基準。

    結論
    圍繞新聞自由的爭論本質是不同治理模式的價值碰撞。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言論自由並非零和遊戲,《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年來產生的寒蟬效應需要更細緻的政策調校化解。「有界線的自由」如何在動態平衡中促進社會發展?這不僅是法律技術問題,更是檢驗文明韌性的試金石——當極端化敘事充斥公共領域時,「建設性批判」或許才是專業媒體應堅守的中道準則。(全文約850字)

    資料來源:

    [1] points-media.com

    [2] www.takungpao.com.hk

    [3] points-media.com

    [4] www.instagram.com

    [5] www.cna.com.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