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新聞環境惡化嚴重

2025年5月2日,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布最新《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跌至歷史新低的140位,首次被列入「狀況惡劣」的紅色區域,與中國及北韓並列。此評級反映香港新聞環境急劇惡化,標誌着自2002年該指數設立以來最嚴峻的時刻。全球層面亦首度陷入「狀況艱難」,顯示新聞自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危機。本文將剖析香港評級下跌的具體原因、國際趨勢對比,以及此現象背後的深層意義。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的斷崖式下跌

根據RSF數據,香港2025年得分僅39.86分(滿分100),較2023年的44.86分暴跌5分,排名較去年再降5位至140名。值得注意的是,RSF今年首次將國家分為五類評級,「狀況惡劣」屬最差級別。過往採用三色分類時,香港仍屬中游黃色區域;如今直接落入紅色區間,顯示評估標準已針對威權壓迫模式調整。

多項搜索結果指出,《港區國安法》成為打壓獨立媒體的核心工具。例如,黎智英案引發國際關注記者風險;外媒駐港機構亦面臨簽證拒發等行政阻礙。此外,廣告商撤資與資金凍結迫使媒體轉型或停運,《立場新聞》《眾新聞》等案例顯示「寒蟬效應」已制度化。這些措施不僅限制了媒體的運作空間,也使得記者在工作中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壓力。

經濟窒息手段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廣告商撤資與資金凍結迫使媒體轉型或停運,《立場新聞》《眾新聞》等案例顯示「寒蟬效應」已制度化。這些措施不僅限制了媒體的運作空間,也使得記者在工作中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壓力。此外,香港政府的經濟手段也對媒體造成了嚴重影響,許多媒體機構因資金困難而被迫關閉或縮減規模,這進一步削弱了新聞自由的基礎。

全球結構性危機與美國的特殊困境

RSF報告揭示全球首次進入「狀況艱難」階段,其中兩大特徵值得警惕。首先,經濟指標崩潰,75%受訪美國媒體從業者坦言機構瀕臨財務危機。亞利桑那州等地逾60%記者收入低於生存線,「新聞沙漠」(News Desert)在民主國家擴散成新常態。這些現象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面臨的嚴峻挑戰,經濟困境使得許多媒體機構難以維持正常運作,進而影響新聞的生產和傳播。

其次,地緣政治武器化。例如,「特朗普突撤援助」導致逾4億公民失去可靠資訊來源,反映強權正透過切斷資金鏈操控敘事權;而中國模式輸出更使東南亞多國仿效「合法打壓」手法。這些現象顯示,新聞自由不僅僅是內部問題,還受到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強權國家通過各種手段,試圖控制和操縱新聞資訊,這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嚴重威脅。

歷史縱深下的制度變遷警示

回溯數據可見戲劇性轉折——2002年首份報告中香港高居第18位,當時仍保有普通法系下的相對獨立司法;如今排名暴跌122位背後是制度質變。首先,《國安法》域外效力與人大釋法常態化,使本地法院難以制約行政權力擴張。「23條立法預熱期」進一步壓縮公共議題空間。這些變化顯示,香港的法律制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聞自由的基礎正在被逐步削弱。

其次,專業社群瓦解。資深調查記者流亡潮未止歇,《追新聞》等替代平台依賴海外訂閱求生的事實表明傳統媒體生態已功能性壞死。這些現象顯示,香港的新聞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許多記者和媒體機構因為面臨巨大的壓力和風險,被迫離開或改變工作方式。這對香港的新聞自由構成了嚴重威脅。

當我們凝視這份報告時,真正需要解讀的不僅是數字本身——它標誌着冷戰後建構的自由主義傳播秩序正在崩塌。對於仍堅持真相探索的人們而言,「紅色警報」既是生存狀態的描述詞彙,亦是抵抗動員的行動訊號。未來五年將是關鍵窗口期——若無法遏制威權技術官僚體系對資訊流的精準管控機制擴散,「第四權休克死亡」(Fourth Estate Shock Collapse)或從隱喻轉為現實病理診斷書上的冰冷結論。

資料來源:

[1] www.rfa.org

[2] hk.epochtimes.com

[3] news.mingpao.com

[4] thechasernews.co.uk

[5] points-media.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