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美股預託證券假期前造價普遍較低

引言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ADR)作為連接國際市場與本地投資者的重要橋樑,其價格波動往往反映全球資金流向與區域性風險偏好。2025年5月1日,美國交易的港股ADR普遍低於香港假期前收市價,滙豐控股、工商銀行等藍籌股表現疲軟,僅建設銀行逆勢微升。此現象不僅牽動短期套利策略,更折射出中美利率政策差異、地緣政治風險及節前流動性緊縮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

市場表現分析:ADR普跌背後的短期壓力

根據TVB新聞報導[1],滙豐控股ADR折算價為85.55港元,較香港收市低1.55元;工商銀行ADR報5.28港元,下跌4仙;建設銀行則逆勢上漲0.16元至6.54港元。此差異可歸因於三方面:首先,美聯儲維持高利率環境加劇資金成本壓力[^註1],促使部分投資者在長假前獲利了結;其次,香港假期導致的流動性缺口放大價格波動;最後,個別中資金融股受內地經濟數據影響呈現分化走勢。

跨市場定價機制:溢價與折讓的長期邏輯

從etnet經濟通數據觀察[2],港股ADR長期存在溢價或折讓現象。例如長和(00001)在4月6日的ADR顯示0.759%溢價率[2],而新城財經台指出5月1日其ADR反較本地收市低0.26元[3]。這種波動反映兩地交易時段差異、匯率變動及衍生工具對沖需求。值得關注的是,當本地市場休市時,國際投資者透過ADR進行的「影子定價」可能加劇復市後的跳空缺口風險。

結構性挑戰:監管框架與產品特性限制

儘管港股ADRs提供24小時交易便利性[^註2],但其成交量僅佔正股小部分(通常不足5%),導致價格發現功能受限。此外,「預託證券按盤價已折算為港元」的報價機制(如etnet所示[5]),可能因匯率換算產生額外摩擦成本。監管層面而言,《上市規則》對跨市場資訊披露的一致性要求仍有提升空間。

結論
本次港股ADRs普遍低水現象既是短期避險情緒的體現,亦暴露跨境金融產品的內生脆弱性。展望未來,「互聯互通」機制的深化需同步強化衍生工具創新與風險對沖管道建設。對於散戶投資者而言,解讀ADRs價格信號時應結合期指夜市數據(如恒指夜市低水184點[5])進行交叉驗證方具實戰意義。

*註釋*
[^註1]: 美聯儲自2023年3月起累計加息525基點至5.25%-5.50%區間並維持至今。
[^註2]: ADR交易時間覆蓋美股正常交易時段(美東時間09:30-16:00),相當於香港時間21:30至次日04:00(夏令期間)。

資料來源:

[1] news.tvb.com

[2] www.etnet.com.hk

[3] metroradio.com.hk

[4] news.tvb.com

[5] www.etnet.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