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投資新思維

一場粉絲經濟的資本鬧劇:三上悠亞、試當真與特朗普的迷因幣啟示

在瞬息萬變的金融世界裡,迷因幣(meme coin)的崛起,猶如一道道炫目的流星,劃破了傳統投資的夜空。它們的出現,不僅顛覆了我們對資產價值的認知,更將「粉絲經濟」與資本市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結在一起。從日本AV女優三上悠亞的迷因幣熱潮,到本地網絡短片製作商試當真的NFT黯然失色,再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迷因幣狂潮,這些案例不僅是金融現象,更是社會文化與資本運作交織的生動寫照。

迷因幣,顧名思義,其價值很大程度上源於網絡迷因(meme)般的病毒式傳播和社群熱情,而非傳統的資產或實體支撐。它們的價格波動極大,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正因如此,吸引了無數追逐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者。

迷因幣的瘋狂吸金術:三上悠亞的案例分析

前日本AV女優、被譽為「宅男女神」的三上悠亞,即使已經引退,其發行的迷因幣$MIKAMI,卻在短短一日內募集了超過1.86萬枚Solana(SOL)幣,價值約281萬美元,換算成港元更高達3313萬元。這再次證明了她強大的粉絲號召力和吸金能力,即使不再活躍於成人產業,單憑其名氣和「一哭二鬧三上悠亞」的影響力,足已建立起龐大的粉絲經濟。

$MIKAMI的分配機制,猶如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一半的迷因幣歸三上悠亞本人所有,但這些幣會被「鎖倉」至2069年。另外20%用於配售。這意味著$MIKAMI的初始市值已超過1.65億港元。然而,官方也特別強調,該迷因幣並非用於投資,而是為了實現偶像與支持者之間的互動。這可謂是一種「未發行先免責」的策略,提醒潛在的投資者或粉絲,一旦幣價未來暴跌,風險自負。

$MIKAMI的「畫餅」路線圖也充滿了想像空間:打造虛擬互動場景「三上神社」、推出限量簽名商品海報等,甚至成立「MIKAMI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讓粉絲參與集會和網上演唱會等活動。雖然路線圖並未明確這些活動的具體時間,且大部分迷因幣最終都會變得毫無價值,但三上悠亞的名字仍然吸引了大量粉絲「課金入飛」,用虛擬貨幣表達支持。這種現象,折射出三上悠亞作為一個品牌,其吸金能力甚至不遜於許多當紅明星。

本地實踐的冰火兩重天:試當真的NFT困境

相較於三上悠亞在迷因幣領域的風光無限,本地網絡短片製作商試當真在「發幣」這件事上卻顯得黯然失色。三年前,他們推出了NFT產品,包含了6000個「精選cap圖」,每個售價0.2ETH,相當於4800港元。此舉在網上引發了「搵笨」的質疑,創辦人游學修甚至需要親自出面與網民對話,辯稱NFT是「目前接觸過最雙贏的方法」,並承諾將影片搬上戲院、讓NFT持有者參與演員謝票、優先購買舞台劇VIP門票、參與選秀工作等。最終,他們售出了超過2500個NFT,籌集了超過1200萬港元。

儘管試當真在獲得資金後,也確實推出過舞台劇和選秀活動來兌現承諾,但這些嘗試在短短兩年內草草收場。同時,YouTube短片創作競爭日益激烈,試當真的作品瀏覽量並未見明顯提升,而其NFT的價值也持續「潛水」。根據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數據顯示,試當真NFT的交易非常稀疏,最近一次交易的價格僅為0.003ETH,相當於43港元,較「上市價」暴跌超過99%。

試當真在今年上月初聲稱「為身心健康著想」,將於10月下旬停運。對他們而言,NFT似乎並未成為救命稻草,反而像是一道催命符,加速了其衰落。這個案例提醒我們,粉絲經濟的根基在於持續優質的內容產出和與粉絲的有效互動,單純發行數字資產,如果沒有後續價值的支撐,終究難逃價值歸零的命運。

政治迷因的變現:特朗普的迷因幣現象

除了娛樂圈人士,政治人物也看到了迷因幣的「潛力」。早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推出了自己的迷因幣$TRUMP。其模式與三上悠亞的迷因幣如出一轍,發行時吸引了大量炒家蜂擁入場,價格一度衝高至超過75美元。這顯示出特朗普作為一個極具爭議性和話題性的政治人物,其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可能被其相關的迷因幣所吸引,成為炒作的對象。

特朗普的迷因幣現象,將粉絲經濟的概念延伸到了政治領域。政治人物的言行、形象,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迷因」,引發社群的熱烈討論和情感投射。當這種情感與具有高度投機性的迷因幣結合時,便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政治迷因幣」現象。然而,這種幣的價值同樣高度依賴於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和市場情緒,其風險自然不言而喻。

粉絲經濟的本質與迷因幣的陷阱

三上悠亞、試當真和特朗普的案例,共同揭示了粉絲經濟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迷因幣作為一種新的變現手段所帶來的機遇與風險。粉絲經濟的基礎在於偶像或創作者與粉絲之間的情感連結、內容共鳴和價值認同。這種連結越強,粉絲的忠誠度和消費意願就越高。

迷因幣作為粉絲經濟的一種形式,其吸引力在於提供了參與感和潛在的財務回報。粉絲通過持有迷因幣,感覺自己與偶像或政治人物更加緊密,同時也期待著幣價的上漲能夠帶來利潤。然而,迷因幣的本質是高度投機性的,其價值沒有實體資產或盈利能力的支撐,完全依賴於市場炒作和社群情緒。一旦熱度消退,或項目未能兌現承諾,幣價便會迅速崩跌,投資者將蒙受巨大損失。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些啟示:

首先,名氣和粉絲基礎是迷因幣發行的重要推動力,但絕非成功的保證。即使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如果缺乏持續的內容輸出、有效的社群互動以及清晰的價值承諾,迷因幣最終也難逃歸零的命運。

其次,迷因幣的風險極高,不應被視為穩健的投資。其價格波動劇烈,充滿了炒作成分。投資者在參與之前,務必充分了解其風險,並做好承受損失的準備。

第三,粉絲經濟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加透明和負責任的機制。發行方應清晰說明迷因幣的用途和風險,避免過度誇大其投資價值,保護粉絲和投資者的權益。

回望過去,從明星周邊到線上直播,從粉絲集資到數字藏品,粉絲經濟一直在不斷演變。迷因幣的出現,只是這種演變中的一個新階段。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粉絲的熱情與資本市場的投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充滿機會但也暗藏陷阱的場域。

最終,迷因幣會是粉絲經濟的未來,抑或只是一場短暫的狂歡?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追逐迷因幣的熱潮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風險,才是最重要的。粉絲的熱情應當用於支持真正有價值、能持續帶來內容和互動的項目,而非僅僅是一串數字代碼所代表的虛幻財富。這場關於迷因幣的資本遊戲,仍在繼續上演,而其中的參與者,都應當深思其背後的意義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