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國務總理韓德洙近期成為政壇焦點,其宣布辭職並有意角逐總統大位,這一舉動不僅牽動南韓政治格局,更引發外界對其政治生涯及未來走向的廣泛關注。韓德洙這位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在南韓政壇扮演著獨特且關鍵的角色。
政壇「潤滑劑」的關鍵一步
韓德洙的政治生涯起步於1970年代,長期深耕經濟、外交、通商等領域。他曾先後在多位不同政治傾向的總統麾下任職,被譽為政壇的「中立齒輪」和「潤滑劑」。這種跨黨派的工作經驗,使他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具備了獨特的優勢。從金泳三政府時期的經濟政策制定,到金大中政府時期的通商談判,再到盧武鉉政府時期擔任總理,以及李明博時期出任駐美大使,韓德洙的履歷可謂豐富多元。特別是他曾在盧武鉉和尹錫悅兩任總統任內擔任總理,這在南韓政壇是相當罕見的情況。
然而,即使是經驗老道的韓德洙,在尹錫悅政府任內也面臨不少挑戰。2023年9月,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曾以追究梨泰院踩踏事故等爭議為由,提出對他的罷免提議案並獲國會通過,儘管這是南韓憲政史上首例,但並未直接導致其下台。而在最近的政治動盪中,隨著尹錫悅總統遭國會彈劾停職,韓德洙曾兩度代理總統職務。他在這一特殊時期扮演的角色,以及隨後宣布辭職參選的決定,無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關鍵一步。
總統制的特殊性與總理的定位
要理解韓德洙參選總統的意義,必須先了解南韓特殊的總統制。南韓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但與美國不同的是,南韓不設副總統,而是由國務總理協助總統工作並統籌內閣事務。總理由總統提名並經國會批准任命,主要職責是協助總統執政、協調各部門政策以及監督行政機關。然而,總理的權力相對有限,更像是總統的助手,負責執行總統的決策,而非獨立的政府首腦。
儘管總理的權力受限,但在總統因故無法履行職責時,國務總理是第一順位的代行總統職權者。這也是為何在尹錫悅總統被彈劾停職後,韓德洙得以代理總統職務。這種在政治危機時刻的代理角色,無疑提升了總理在公眾視野中的地位。
南韓憲法規定,總統任期五年且不得連任,旨在防止總統獨裁。然而,這種單任制也帶來了挑戰,例如在任期末期可能難以推動政策,以及總統無法將任內政績直接交由下次選舉評判。南韓總統制的演變歷經多次修憲,從早期的間接選舉到後來的公民直接選舉,以及總統任期和權力的調整,都反映了南韓民主化進程中的探索與挑戰。
政治格局與選舉前景
韓德洙宣布辭職參選總統,是在南韓政局面臨動盪、朝野對立加劇的背景下發生的。2024年4月的國會選舉結果顯示,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300個國會席次中囊括175席,而執政黨國民力量僅獲得108席,「朝小野大」的局面預計將持續至尹錫悅任期結束。這種格局使得總統在推動施政時處處受制,也加劇了總統與國會之間的矛盾。
韓德洙參選總統,預計將代表保守陣營的力量,與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候選人李在明展開角逐。他作為代總統參選,是南韓憲政史上的首次。輿論認為,他作為被罷免總統的代理人,其職責本應是中立地管理選舉,此時選擇參選引發了一些爭議。
目前來看,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支持率領先,李在明是主要的競爭者。保守陣營可能會加快協調,爭取推出單一候選人,以整合力量對抗在野黨。韓德洙的參選,為保守陣營提供了一位經驗豐富、跨黨派背景的潛在候選人,但也需要在如何獲得選民認同、以及與執政黨內部其他潛在候選人進行整合等方面,面臨不小的挑戰。
參選背後的考量與未來影響
韓德洙決定參選總統,背後可能有多重考量。一方面,他豐富的履歷和跨黨派的形象,或許被視為在當前政治極端對立環境下,能夠團結不同力量的人選。另一方面,在總統被彈劾的特殊時期代理國政,也讓他獲得了更高的曝光度和關注度。
然而,他的參選也引發了關於其參選正當性的討論。作為代理總統,他的核心職責應是確保國政穩定和選舉的公正中立。在這種情況下參選,需要向國民闡明其理由,並獲得選民的認同。同時,保守陣營內部如何進行有效的整合,避免分裂,也將對最終的選舉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韓德洙的參選都將對南韓政壇產生深遠影響。它不僅是個人政治生涯的選擇,更折射出南韓當前政治生態的複雜與挑戰。在朝小野大的國會格局下,未來的南韓總統將如何應對政治僵局、推動國家發展,將是擺在所有候選人面前的重大課題。韓德洙的這一決定,為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增添了更多變數和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