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中方盼關稅談判達共識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對外表示,相信中國方面對於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抱持希望。這個說法在當前複雜的美中經貿關係中,引發了各界關注。畢竟,自從前任美國政府開啟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來,兩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時有起伏,關稅議題一直是其中一個核心症結。

關稅下的角力:美中關係的經緯

美中之間的關稅爭端並非單純的貿易摩擦,它牽動著兩國在地緣政治、科技競爭、產業鏈重塑等多個層面的較量。美國方面將關稅視為一種施壓手段,旨在解決對華貿易逆差、保護本土產業、以及促使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方面做出結構性改革。 中國方面則強烈譴責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徑,認為這種濫施關稅的行為嚴重侵犯其正當權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並衝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 北京強調互利共贏應是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呼籲美國停止以關稅為武器進行經貿打壓。

回溯過往,美中曾於2020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其中包含中國擴大採購美國產品和服務的承諾,並涉及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改革。 然而,關稅問題並未完全解決,部分關稅被保留作為後續談判的籌碼。 隨後,拜登政府上任後對前任政府的貿易政策進行了全面檢視,但暫未取消對中國課徵的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曾表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並未解決美中之間的根本問題。

葉倫的視角:為何相信中國渴望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他相信中方希望達成協議,並認為這將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首先需要緩和緊張局勢,然後再逐漸關注更大的貿易協議。 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也對與中國在貿易問題上取得進展抱有希望,並認為近期取消關稅的事實表明雙方非常接近取得進展。

從經濟角度來看,長期維持高額關稅對兩國經濟都帶來了影響。對美國而言,關稅可能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同時也可能損害依賴中國進口零部件或市場的美國企業。 對中國而言,高關稅直接影響其對美出口,對外貿導向型企業造成壓力,需要加速經濟轉型。 中國官方媒體曾指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是損人害己的行為,由美國商人和民眾承擔,並對美國通膨有影響。

此外,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也可能促使兩國尋求透過談判解決分歧。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供應鏈韌性備受考驗的背景下,穩定的美中經貿關係對於全球經濟的復甦至關重要。

中國的立場與策略:堅守原則下的務實調整

儘管美國財政部長釋放出相信中國希望達成協議的信號,但中國在公開場合一直保持著堅定的立場,強調反對美國的單邊關稅措施。 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多次明確表示,除非美方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否則中美雙方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 北京認為,美國一邊說要達成協議,一邊施加極限壓力,這不是正確的打交道方式。

然而,在公開強硬的表態之下,也有跡象顯示中國在務實層面進行調整。 有報導指出,中國近期已擬定一份美國進口商品的「白名單」,列出可免徵高額關稅的項目,包括藥品、晶片、飛機引擎等關鍵產業產品。 此舉被解讀為北京在不公開讓步的情況下,試圖透過技術性操作減緩貿易摩擦對本國企業的負面影響。 這反映了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會採取靈活的策略來維護自身利益。

前行的路徑:挑戰與機遇並存

美中能否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以及協議的內容和範圍,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達成協議的過程將充滿挑戰,兩國在關鍵議題上仍存在顯著分歧,例如產業補貼、技術轉讓、市場准入等。 中國認為其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範圍內提供合理合規的補貼,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而美國則擔憂中國對特定產業的大規模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對美國和其他國家帶來外溢效應。 葉倫曾表示不排除採取其他方式保護美國產業,例如施加貿易壁壘或關稅。

未來美中在關稅問題上的互動,很可能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 一方面,雙方都面臨著國內經濟和政治的壓力,這可能會影響其談判立場。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也決定了完全脫鉤的可能性較低,雙方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尋找合作的空間。

美國財政部長相信中國希望達成協議的表態,或許可以被視為一個試探性的信號,為可能的對話開啟了一扇窗。 然而,能否真正打開這扇門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最終取決於雙方是否願意展現更大的彈性和政治智慧,超越分歧,尋求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 這不僅是美中兩國的課題,也是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