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界探索南通江海交匯的人文生態魅力

引言
南通,這座位於長江與黃海交匯處的歷史名城,近年來以其獨特的江海文化與生態資源吸引國際目光。2025年5月,香港旅遊業界高層專程考察南通濱江沿海景觀,從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到呂四港漁業基地,實地感受「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共生的文旅魅力。這場深度探訪不僅揭示南通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文博底蘊,更展現其融合自然奇觀與人文體驗的新型態旅遊潛力。

江海交匯的自然稟賦

南通坐擁166公里長江岸線與206公里海岸線的雙重優勢[5],形成全球罕見的江河海洋生態系統。在啟東圓陀角,「三水交匯」(長江、黃海、東海)的壯闊景象成為地理標誌性景觀[4],而呂四港作為全國四大漁港之一[5],其潮間帶濕地孕育了蛎岈山牡蠣礁等生物奇觀[3][5]。香港業界特別關注當地濱水休閒開發模式——如恒大碧海銀沙項目的人工白沙灘與水上運動設施[2],以及洞賓亭、望海樓等兼具觀光與科普功能的景點群[1]。

文博之鄉的人文厚度

作為張謇實業救國思想的實踐地,南通保留著中國最早的博物館群體:環濠河20餘座博物館構成「沒有圍牆的文博集群」[4][5]。考察團重點走訪了展示近代工業文明的南通博物苑,以及見證紡織業發展史的藍印花布藝術館。值得注意的是,「梅庵琴派」古樂演奏、「沈繡」非遺工坊等沉浸式體驗項目[3][5],將靜態展陳轉化為可參與的文化消費場景。這種「以文塑旅」的模式被香港旅行社代表評價為「深度遊產品的理想素材庫」。

生態文旅的創新實踐

在狼山國家森林公園,佛教文化保護區與沿江生態修復帶的和諧共生令人驚艷——這裡既是八小名山之首的宗教聖地,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2][5]。當地政府通過限制開發強度、植入智慧導覽系統等措施平衡保護與利用關係。而呂四港的海鮮產業鏈則展現另一種可能性:從海上捕撈體驗到即食加工工坊再到美食節慶活動的全流程設計[1],使傳統漁業升級為可持續的生態經濟模塊。

結論
當長三角文旅產業趨向同質化競爭時,南通的突圍路徑值得借鑑——以江河海洋為基底構建差異化IP體系;用非遺活化打破時空界限;憑藉生態韌性支撐永續發展。此次考察不僅讓香港業界看見跨區域產品組合的可能性(如滬通聯動旅遊卡構想),更啟發對後疫情時代品質遊本質的回歸:真正的吸引力不在網紅打卡點堆砌而在於不可複製的地域基因傳承。[4]未來隨著北沿江高鐵通車帶來的人流紅利釋放,「上海北大門」或將重塑華東旅遊版圖格局。[3][5]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www.hkcd.com.hk

[3] www.jfdaily.com

[4] www.shobserver.com

[5] www.nantong.gov.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