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休止符?特朗普聲稱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性極高
國際財經領域最引人矚目的戲碼之一,莫過於中美之間的關稅戰。這場始於2018年初的經濟衝突,以關稅為主要武器,雙方互祭高額稅率,企圖迫使對方在貿易行為上做出讓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扮演了關鍵角色,他頻繁就關稅問題發言,其言論的變化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近日,特朗普再次拋出重磅消息,聲稱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大」,這番話無疑為持續緊張的局勢帶來了一絲緩和的憧憬。
然而,這並非特朗普首次對外釋放談判樂觀的信號。回顧過去,他的表態可謂反覆無常,讓外界難以捉摸。這種策略性的模糊,究竟是為了談判桌上的籌碼,還是反映出更深層次的經濟壓力?
關稅風暴下的經濟圖景
中美關稅戰對雙方經濟都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中國部分對美出口企業面臨訂單銳減的困境,而美國的外貿、股市、匯市、債市也出現了大幅波動。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一度攀升至145%,中國也祭出125%的反制關稅,這種針鋒相對的局面,嚴重衝擊了全球供應鏈。
數據顯示,在關稅戰爆發後,中國運往美國的貨運訂單量大幅下降,美國大豆出口也銳減。 經濟學家對特朗普通過關稅實現重振國內製造業和回流就業的目標持懷疑態度。 高盛的報告曾預計,特朗普的關稅可能導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多達2.4個百分點。 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也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出現萎縮,這表明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已經開始對美國經濟產生衝擊。
北京的定力與底線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國的態度始終明確: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但必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 中方多次強調,中美之間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 中國認為,如果美方真心想解決問題,就應該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 這種堅守原則的態度,體現了中國在貿易戰中的戰略定力。
一些分析指出,特朗普頻繁改變立場,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意在讓對手捉摸不透,為自己謀取優勢。 然而,中方並未因此動搖,反而透過各種管道,包括官媒,表達對美方反覆無常言行的不滿,並強調美國才是急於推動談判的一方,這背後是美國面臨的經濟壓力、市場動盪以及國際反制等多重考量。
協議的可能性與挑戰
儘管特朗普聲稱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同時強調,任何協議都必須按照美國的條件進行。 美國財政部長也表示,關稅戰是否降溫取決於中國,並稱中國的侵略性經營模式無法持久。 這表明,即使談判重啟,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歷史經驗也為達成協議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中美在2020年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被普遍認為未能完全實現目標,中國並未按承諾購買額外的美國出口產品。 這份協議雖然暫停了當時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但在落實層面存在諸多問題。
此外,即使關稅有所降低,特朗普政府仍在推動其他國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這也可能對中美貿易關係帶來新的挑戰。 中國警告其他國家不要與美國達成損害中方利益的貿易協議,並表示將對那些與美國站在一起對抗中國的國家採取反制措施。 這顯示出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已經超越雙邊範疇,演變成一場更廣泛的地緣經濟博弈。
未來展望:博弈中的尋路
特朗普再次釋放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或許是為了在經濟壓力下尋求緩解,也可能是為了在國內政治中展現其解決貿易問題的能力。 然而,中國的堅定立場和對等反制措施,讓特朗普的「漫天要價」策略面臨阻礙。
中美關稅戰不僅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較量,更是兩種經濟模式和發展理念的碰撞。 在這場博弈中,雙方都在尋找一條既能維護自身利益,又能避免全面衝突的道路。 特朗普的言論雖然帶來了一絲希望,但要真正實現貿易關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仍需要雙方拿出更大的誠意和務實的行動。 未來的談判之路,注定充滿挑戰,但也孕育著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