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光影:李兆基博士紀念展揭秘商界巨擘的溫情與智慧
近日,一場特別的紀念展覽在中環的The Henderson頂樓舉行,主角是備受尊崇的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博士,人稱「四叔」。這場名為《和光同塵》的紀念展,不僅是對他傳奇一生的回顧,更透過許多鮮為人知的展品,呈現出這位商界巨擘褪下光環後的溫情一面。展覽中曝光的子女家書、珍貴的老物件,以及藏在「白之戀人」餅乾中的軼事,都讓前來參觀的人們,對這位傳奇人物有了更立體、更溫暖的認識。
致父親的深情絮語:家書中的舐犢情深
在紀念展中,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李兆基子女寫給父親的家書。這些首次公開展示的信件,流露出子女們對父親深深的敬愛與思念。其中,幼子李家誠的家書尤其引人關注,他寫下了感人肺腑的話語,表達了希望來世能成為父親,反過來照顧李兆基的心願。這簡單卻真摯的文字,勝過千言萬語,讓人看見了富麗堂皇的商業世界背後,一個普通父親與孩子之間最樸實無華的情感連結。
家書是親情的載體,在繁忙的現代社會,手寫的信件更顯珍貴。這些信不僅記錄了子女對父親的感激與愛,也從側面反映了李兆基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他不僅是一位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領袖,更是一位注重家庭、關愛子女的父親。這些家書,是李兆基留給世界最溫馨的「財富」之一。
從金行學徒到地產巨頭:物件訴說的奮鬥歷程
紀念展展出了許多李兆基生前使用過的物件,每一件都彷彿能開口說話,訴說著他從順德家鄉金行學徒,一步步成為地產巨擘的傳奇歷程。從他隨身攜帶的金秤,到日常使用的懷錶,再到他工作枱上的玉算盤、計數機等,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是他勤儉務實、精打細算的最好見證。
李兆基的商業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他從六歲起就被父親安排到家裡的金鋪學習做生意,十二歲時已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關鍵技術,成為店裡的「頭櫃」。十五歲時,便已能獨當一面,掌管家裡的金鋪和銀號。一九四八年,年僅二十歲的他帶著一千元本錢來到香港闖蕩,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勤奮努力,在外匯和黃金交易中賺取了第一桶金。一九五八年,他與郭得勝、馮景禧等人合作進軍地產行業,並在一九七三年創立恒基兆業,憑藉獨特的「舊樓收購+土地整合」策略,迅速崛起,成為香港四大地產商之一,被譽為「地產教父」。 這些物件,正是他奮鬥歲月的縮影,提醒著人們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源於不斷的努力與累積。
「白之戀人」的甜蜜軼事:意想不到的細膩心思
展覽中還有一個令人莞爾的細節,揭示了李兆基不為人知的生活品味和細膩心思。原來,他非常喜歡吃日本知名手信「白之戀人」餅乾,甚至曾大量訂購,並將自己的頭像印在餅乾盒上,送給員工、朋友和客戶。這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這位嚴肅商人柔和親切的一面。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甜點的軼事,更展現了他善於維繫人際關係、懂得分享的特質。他用這樣特別的方式,將一份甜蜜與心意傳達給身邊的人,也拉近了與他人的距離。
這份對「白之戀人」的偏愛,也可能藏著更深層的含義。也許是這款餅乾的包裝、口味,或是它所代表的某種情誼,觸動了李兆基心底的柔軟。這個小小的細節,讓這位商界巨頭顯得更加真實、更加有溫度,也讓參觀者對他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認識。
四代同堂的溫馨時光:家庭是心靈的港灣
紀念展中展出的大量家庭照片,是李兆基珍視親情的重要證明。照片中,他與一眾內孫、外孫一同遊玩,「上山下海」,盡享天倫之樂。這些充滿歡聲笑語的畫面,與他在商場上的果斷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現了他作為一位爺爺的慈愛與溫馨。
李兆基育有三男二女,兒孫滿堂,這對他而言是最大的福氣。他深知家庭的重要性,並投入大量時間陪伴家人,甚至早早為孫子女成立教育基金,為他們的未來鋪路。 對他而言,家不僅是休憩的場所,更是心靈的港灣,是他不斷前行的動力來源。這些家庭合照,定格了他與家人共度的溫馨時光,也向世人傳遞了一個訊息: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家庭永遠是最重要的支柱。
和光同塵的智慧:傳承的意義
《李兆基博士紀念展— 和光同塵》不僅僅是一個追憶逝者的展覽,它更是一次關於人生價值、奮鬥精神和親情傳承的深刻啟示。「和光同塵」源自老子《道德經》,意指收斂鋒芒,與塵世混為一體。這或許是李兆基晚年的人生寫照,他將自己的智慧和財富回饋社會,廣行善事,展現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展覽透過豐富的展品和溫馨的家庭故事,呈現了一個多面向的李兆基。他不僅是一位具有卓越商業才能的領袖,更是一位重情重義、樂善好施的慈善家,一位深愛家人的慈祥長輩。他的傳奇人生,是香港經濟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智慧和精神,也將繼續啟迪後人。
結語:不朽的精神財富
李兆基博士雖然已離開人世,但他留下的不僅是龐大的商業帝國,更有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他子女真摯的家書中,我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力量;從他使用過的舊物中,我們體悟到勤奮與務實的重要性;從「白之戀人」的軼事中,我們看到細膩心思與人情味的可貴;從家庭照片中,我們明白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根基。這些點點滴滴,共同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李兆基。他的故事將繼續流傳,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