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染新冠併腸病毒 16月大男童嘶吼症命危

一個小小生命,本應在父母懷抱中無憂無慮地成長,探索這充滿新奇的世界。然而,突如其來的病魔,卻讓這一切蒙上陰影。近日一則令人揪心的消息傳來,一名年僅16個月大的男童,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及腸病毒,更併發了嚴重的嘶吼症,目前情況危殆,正在兒童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痛,也再次敲響了我們對病毒共流行的警鐘,尤其是在脆弱的兒童群體中。

無聲的嘶吼:雙重夾擊下的危急狀況

這名勇敢的小男童,在發病前過往健康良好,卻在短短時間內出現了發燒、氣促和哮鳴等症狀。同日多次求醫後,最終被送入廣華醫院,經檢測證實對新冠病毒和鼻病毒/腸病毒均呈陽性反應,臨床診斷為兩種病毒同時感染併發嘶吼症。這種雙重打擊,對於一個發育尚未完全的幼兒而言,無疑是極其嚴峻的考驗。他目前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生命正處於危急關頭。

嘶吼症,又稱哮吼,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導致喉部和氣管發炎腫脹,影響呼吸道暢通,出現狗吠般的咳嗽聲和呼吸困難。當新冠病毒與腸病毒這兩種不同的病毒同時侵襲時,對幼兒的呼吸系統造成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和複雜。同時感染不僅可能加劇病情的嚴重程度,也可能使得臨床表現更加多樣和難以預測。

病毒的雙重奏:新冠與腸病毒的潛在威脅

新冠病毒的威脅已無需多言,它對各個年齡層的人群都有潛在風險,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兒童和長者。儘管許多兒童感染新冠後症狀輕微,但仍有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而腸病毒是一組常見病毒的統稱,包括引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的不同類型。大多數腸病毒感染病情輕微,但個別型別如EV71病毒可引致嚴重併發症,例如腦炎或脊髓灰質炎樣麻痺。

這次男童的個案,凸顯了兩種病毒同時感染的可能性及潛在風險。雖然目前尚不清楚是哪種類型的腸病毒,但兩種病毒的共同存在,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加劇發炎情況,進而引發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如嘶吼症,甚至導致危殆狀況。這也提醒我們,在後疫情時代,病毒的共流行(co-circulation)已成為常態,各種呼吸道病毒和腸道病毒在社區中同時傳播,兒童作為免疫系統發育中的群體,更容易受到多種病毒的侵襲。

脆弱的防線:兒童防疫的挑戰與重要性

令人遺憾的是,這名男童初步調查顯示沒有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新冠疫苗已被證實能有效預防重症和死亡,尤其是對高風險人群。對於幼兒而言,疫苗接種是建立免疫防線的重要一環。儘管對於16個月大的幼兒是否應接種新冠疫苗及接種何種類型需要遵從專業醫學建議,但這宗個案再次提醒我們,在病毒持續流行的環境下,針對兒童的疫苗接種工作依然重要,應在合乎醫學指引的前提下,盡量提升幼兒的保護力。

此外,家居環境的清潔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以及在適當情況下佩戴口罩,對於預防呼吸道和腸道病毒的傳播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有幼兒的家庭,更應提高警覺,加強防護措施,減少幼兒接觸病毒的機會。

社區中的回響:不容忽視的警示信號

這宗個案並非孤例。近日的監測數據顯示,本港社區的新冠病毒活躍程度持續上升,污水監測、檢測陽性率及普通科門診求診比率均有增加,呼吸道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比率更是創下近半年新高。這表明新冠病毒仍在社區中廣泛傳播,且存在新的變異病毒株。同時,腸病毒在香港也是常見的季節性傳染病,通常在春末及夏季較為活躍。兩種病毒的同時流行,無疑增加了幼兒感染及出現嚴重病情的風險。

這一切都向我們發出警示:病毒威脅並未遠離,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兒童,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輕心。醫療系統也應做好應對準備,加強對兒童嚴重感染個案的診治能力,確保能夠及時有效地為受感染的幼兒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

展望與反思:共存時代的應對之道

這名16個月大男童的危急情況,令人心痛,也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在病毒共存時代下,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下一代。這不僅需要政府在公共衛生政策層面加強監測和預防措施,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公眾的防疫意識,特別是關於兒童疫苗接種和日常衛生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家長而言,除了遵循專業醫學建議進行疫苗接種外,更應密切關注幼兒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發燒、咳嗽、氣促等症狀,應及時求醫,切勿延誤。同時,也要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這場與病毒的較量,是一場持久戰。每一個生命的安危,都與整個社會的努力息息相關。希望這名小男童能夠度過難關,早日康復。而我們,則應從中汲取教訓,未雨綢繆,為孩子們築起更堅實的健康防線,讓他們能夠在更安全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這不僅是對一個家庭的關懷,更是對未來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