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劇本裡,送行是最後一幕,而「扶靈」這份榮譽,往往落在與逝者關係最為密切、地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身上。他們輕輕地扶著靈柩,緩步前行,不僅是送別故人最後一程的儀式,更在無聲中彰顯著逝者生前的社會地位、人脈網絡,甚至折射出時代的變遷。當我們細看兩份相隔近十年的扶靈名單,那些名字的更迭,恰似一頁頁生動的歷史註腳,記錄著香港社會與政治風貌的悄然變動。
悼念中的社會縮影:從鄭裕彤與何鴻燊的扶靈名單談起
2016年,香港「四大家族」之一、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博士的喪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扶靈名單一經公布,立即引發了廣泛關注。名單上赫然可見當時的政商界巨擘: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時任香港特首梁振英、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澳門特首崔世安,以及「四大家族」中另外兩位仍在世的創始人李嘉誠與李兆基,再加上鄭裕彤的生意夥伴和好友。 這份名單,無疑是對鄭裕彤生前崇高地位及其廣泛影響力的最佳印證。政界與商界領袖並肩而立,共同送別這位傳奇人物,展現了當時香港政商界緊密的聯繫。
時光來到2020年,澳門「賭王」何鴻燊以98歲高齡離世。這位同樣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其喪禮的扶靈名單也同樣星光熠熠。名單中包含了前香港特首董建華、時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前澳門特首何厚鏵、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博士、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以及香港交易所前主席李業廣等。 與鄭裕彤的扶靈名單類似,何鴻燊的送行隊伍也匯聚了港澳政商界的重量級人物,體現了他跨足港澳的商業帝國及其深厚的政商關係。
雖然兩份名單都堪稱一時之選,但若將目光投向近十年間香港發生的種種變化,這些名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便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空間。
十年風雲:從「四大家族」到多元參與
鄭裕彤離世時,香港正處於社會矛盾日益累積的階段,政治爭議此起彼伏。其扶靈名單上,香港特首、中聯辦主任的出現,不僅符合其身份地位,也反映了當時中央政府與香港傳統工商界「四大家族」之間緊密的互動關係。這是一種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形成的默契與合作模式,地產巨頭們的商業成功與香港的繁榮被視為一體兩面。
然而,隨後的幾年裡,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動盪,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暴露無遺。中央政府開始重新審視「一國兩制」的實踐,並對香港的政商關係進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當2025年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博士舉殯時,其扶靈名單與鄭裕彤九年前的名單相比,呈現出了一些微妙的差異。 雖然李兆基的扶靈名單同樣匯聚了政商界要人,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以及新地資深董事郭炳江、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恒地副主席林高演和港大校長張翔等,但特首和中聯辦主任並未位列其中,這與鄭裕彤喪禮時的安排有所不同。
一些評論認為,這或許折射出中央對香港資本家態度有所變化,或者說,中央正推動香港政商關係的轉型。 過去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傳統工商巨頭,其在香港社會經濟中的影響力正在被重新評估。中央政府更加強調「愛國者治港」,並希望香港的發展能更廣泛地惠及社會各階層,而非過度依賴少數地產商。這也促使香港的社會結構趨向多元化,不同界別、不同背景的人士在社會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政商關係的變奏:從緊密連結到保持距離?
鄭裕彤和何鴻燊的扶靈名單中,現任和前任特首、中聯辦官員的出現,都表明了逝者與香港和中央政府之間非同尋常的聯繫。這種緊密的政商連結,是香港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徵。然而,這種模式在近年來也面臨挑戰。社會對於財富分配不均、房屋問題等深層次矛盾的不滿,部分被歸咎於「地產霸權」以及政商勾結。
中央政府近年來的治港方略,似乎正在逐步調整與香港資本家的關係,更加注重聽取不同界別的聲音,推動經濟結構多元化,並解決長期積累的民生問題。 李兆基扶靈名單中特首和中聯辦主任的缺席,可能正是這種關係調整的一個側面體現。這並非是對逝者個人貢獻的否定,而是更高層面政策導向的反映。劉兆佳教授認為,對此無需過度解讀,強調中央對李兆基愛國愛港情懷的讚賞。 然而,無論如何解讀,名單上的變化確實提供了一個觀察香港政商關係演變的視角。
世代的交替與社會力量的此消彼長
除了政商關係的變化,扶靈名單也映照著香港社會力量的此消彼長。在鄭裕彤的時代,「四大家族」的創始人們依然活躍在香港舞台的中心,他們的商業決策和人脈關係對香港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扶靈名單上的李嘉誠和李兆基,就是那個黃金時代的象徵。
而到了李兆基離世時,雖然其子輩已接班掌管家族事業,但扶靈名單中也出現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新面孔,例如大學校長,這或許暗示著知識界、教育界等在香港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或者說,這些領域的領袖人物開始在社會重要儀式中扮演更突出的角色。這種變化,既是世代交替的自然規律,也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調整和多元化發展。
更深層次的觀察:歷史的連續與變革
透過這兩份扶靈名單,我們不僅看到了個人的榮辱起落,更看到了香港這座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的連續與變革。一方面,無論是鄭裕彤還是何鴻燊,他們的喪禮都得到了香港和中央政府高層的重視,這體現了他們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中央對香港重要人物的尊重。這種重視是歷史的連續,也是「一國兩制」框架下中央與香港關係的一種體現。
另一方面,扶靈名單的細微變化,特別是政界代表的構成差異,則反映了香港在過去十年中經歷的深刻變革。從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到中央政府治港策略的調整,再到社會力量的重新組合,這些都在扶靈名單這一看似微小的細節中留下了印記。
結語:無聲的訴說,時代的印記
扶靈名單,這份看似簡單的儀式性文件,實際上是一份濃縮了時代信息、社會結構和人脈關係的「排行榜」。它無聲地訴說著逝者一生的榮耀與影響,也折射出其所處時代的政治風貌和社會生態。鄭裕彤與李兆基兩份扶靈名單的對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香港近十年來的變局。這些變化,既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也包含了人為的選擇與調整。未來香港的發展,無疑將在這個變局的基礎上繼續前行,而這些曾經在香港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離去以及送行隊伍的組成,都將作為時代的印記,被歷史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