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送餐員的艱辛:暑熱中無休息 團體促立法保勞權

勞動節的陰影:外賣員權益保障缺失下的現代勞役困境
香港外賣行業近年急速擴張,卻在光鮮的即時配送服務背後,隱藏著勞動者權益嚴重失衡的結構性問題。隨著戶戶送(Deliveroo)撤出香港市場,Foodpanda與Keeta形成雙頭壟斷格局,平台經濟下的「自僱」模式成為剝削漏洞——外賣員既無最低工資保障,亦缺乏工傷賠償機制,甚至需在八號風球與極端酷熱環境下冒險工作。這種「現代奴隸制」現象在今年勞動節前夕引發勞工界強烈反彈,要求政府正視平台經濟衍生的新型態勞資矛盾。

暑熱送餐與極端天氣風險:血汗配送常態化

根據前線外賣員反映,夏季高溫期間每日需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部分騎電單車配送者因長時間曝曬出現暈眩症狀;而八號風球等惡劣天氣下平台仍維持運作的情況更屢見不鮮[2]。現行制度中,《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未明確規範戶外工作者防暑措施,《僱傭條例》亦排除自僱人士適用範圍。即使部分平台提供第三方責任保險,實際理賠金額往往不足以覆蓋醫療開支與收入損失[2],導致意外風險完全轉嫁至勞動者身上。

法律真空下的權益黑洞:自僱身分成剝削工具

現行《僱傭條例》以「連續性合約」(俗稱418條例)作為保障門檻——要求受雇4週且每週工作18小時才享法定福利。2025年雖有修訂為468條例(4週內工作6天、每天8小時)的討論[4],但對零散接單的外賣員仍形同虛設。更關鍵的是平台普遍將配送員定性為「自僱」,使其無法主張遣散費、有薪病假等基本權利[2][4]。當Deliveroo退出時數百名員工未獲分文補償的事件[3],正是此制度缺陷的血淚見證。

政策滯後加劇階級矛盾:壟斷市場催生系統性剝削

目前兩大平台掌握定價主導權後頻繁調整計費規則——包括縮短預計送達時間、增加懲罰性扣款項目等變相壓榨手段[2]。勞工界聯合發表的2025年「五一宣言」特別點名要求政府完成《平臺外送員保障政策檢討》,推動立法確立最低服務費標準、強化工傷保險覆蓋率及建立申訴仲裁機制[3]。值得關注的是國際趨勢已開始轉向:西班牙通過《騎士法》認定外賣員為正式員工;英國最高法院判決Uber司機應享最低工資保障——這些案例均揭示香港現行法規嚴重落伍於數位經濟發展需求。

這場關乎十萬基層勞動者的生存保衛戰已刻不容緩。當算法支配取代人性化管理、資本擴張凌駕社會責任時,「靈活就業」的光環實質淪為規避勞保義務的遮羞布。建議短期內可參照建造業「平安卡」制度設立外賣員職安認證體系;中期則須修訂《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將長期暴露於交通噪音的危害納入職業病範疇;長遠更需要突破傳統僱傭關係框架立法——例如中國大陸推行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指導意見》,便明確規定平台需依接單量比例繳納社保費用。唯有透過系統性制度改革方能終結這場21世紀的新型態奴役困局。[1][3][4]

資料來源:

[1] cthr.ctgoodjobs.hk

[2] n.kinliu.hk

[3] news.mingpao.com

[4] fastlane-global.com

[5] www.thenewslen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