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正處於一個充滿變動的關鍵時期。近期有報導指出,為了應對美國可能升高的關稅以及「小額免稅」政策的變動,希音正考慮重組其在美國的業務。此舉不僅與美國市場的營運成本息息相關,更可能影響其備受關注的倫敦首次公開募股(IPO)計畫。這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地緣政治、貿易政策以及企業的全球供應鏈策略,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風雲變幻下的戰略考量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多重壓力。首先,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可能性,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根據報導,這種關稅威脅可能危及希音在倫敦的IPO計畫。 美國市場對希音至關重要,約佔其年收入 380 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關稅的增加無疑會顯著提高商品成本,進而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另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是美國「小額免稅」(de minimis)政策的潛在變動。這項政策允許從外國直接郵寄給個人、價值低於 800 美元的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 希音高度依賴這種模式,將商品直接從中國倉庫運送給美國消費者,從而大幅降低成本。然而,報導指出這項政策即將結束,屆時希音輸往美國的商品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和更繁瑣的清關手續,這將對其低價策略造成巨大壓力。 面對這些挑戰,希音不得不思考調整其營運模式,以維護其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重組方案的可能性:供應鏈的再佈局
為應對上述壓力,希音正在考慮的重組方案之一,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透過將生產基地多元化,分散對單一國家供應鏈的依賴,希音可以降低因特定國家關稅政策變動而帶來的風險。這也是許多跨國企業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採取的常見策略,旨在提高供應鏈的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希音發跡於中國,其創始人許仰天也是中國人,但公司近年來一直在進行「去中國化」的努力。例如,希音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積極在全球各地設立辦公室、生產地和分銷中心。 這種「中新美」的模式,反映了希音在全球化經營中尋求更靈活身份的嘗試。然而,其核心供應鏈仍與中國緊密相連,這也是其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的關鍵。
IPO 之路上的坎坷與策略轉向
希音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公司曾考慮在美國上市,但因中美關係緊張以及勞工、可持續性、版權等問題的審查而受阻。 去年,希音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保密文件,但上市計劃最終脫軌。 在美國上市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希音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倫敦。
報導指出,希音在倫敦的 IPO 申請已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批准,這標誌著其上市之路邁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即使在倫敦上市,美國市場的變動仍然可能影響其估值和前景。畢竟,美國業務佔其總營收的三分之一,其營運穩定性對投資者而言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關稅和「小額免稅」政策的變化,無疑為希音的倫敦 IPO 蒙上了一層陰影。
供應鏈的挑戰與優勢
希音之所以能在全球快時尚市場快速崛起,其高效且具有前瞻性的供應鏈是關鍵武器。 公司對供應鏈有著深度把控,能夠實現從設計到送達消費者手中的快速反應。 希音要求合作工廠使用其供應鏈信息系統,實現流程可視化,並透過數據分析進行優化。 這種「小單快反」的模式,使得希音能夠快速推出大量新款式,滿足消費者對時尚的快速需求。
然而,這種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模式,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也成為其潛在的脆弱點。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直接衝擊了希音的核心成本結構。因此,考慮將部分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也是希音為了分散供應鏈風險,提升其全球抗風險能力的重要一步。近年來,希音也在積極投入資金,與供應商合作進行產業數位化和精益化升級,並探索前沿技術,旨在進一步優化其柔性供應鏈體系。
未來展望:不確定中的探索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其在全球複雜環境下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美國市場的營收佔比巨大,其政策變化對希音影響深遠。將部分生產轉移出中國,雖然可能增加管理和協調的複雜性,但在降低關稅風險和提升供應鏈韌性方面具有戰略意義。
對於希音而言,未來的道路充滿不確定性。除了美國的關稅政策,其還面臨來自競爭對手(如 Temu)的激烈競爭,以及各國對其勞工、環保等問題的持續審查。 如何在這些挑戰中保持增長勢頭,並成功完成 IPO,將是希音未來發展的關鍵。這場業務重組的考量,不僅是應對短期風險的權宜之計,更是希音在全球化棋局中調整自身位置的長期戰略佈局。其最終的落地情況,以及對希音全球業務和 IPO 進程的影響,仍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