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中國擬豁免125%關稅商品清單

在波濤洶湧的國際經貿大海上,中美兩大巨頭的關稅戰一直是牽動全球目光的焦點。近期,有消息傳出,中國正在制定一份美國商品的豁免關稅清單,試圖在看似劍拔弩張的態勢下,找到一絲緩衝與務實的空間。這份「白名單」的存在,不僅是緩解貿易戰對自身經濟衝擊的策略,也可能預示著檯面下的微妙轉變。

關稅迷霧下的求生策略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雙方你來我往的關稅措施,讓許多企業的營運成本直線上升,供應鏈佈局被迫調整,經營前景蒙上陰影。面對美國加徵的關稅,中國也祭出了報復性關稅,其中對部分美國商品課徵高達125%的關稅,讓相關進口商壓力倍增。在這樣的背景下,制定關稅豁免清單,無疑是北京政府在公開強硬姿態之外,尋求減輕貿易戰負面影響的實際行動。

據了解,中國政府正透過各種管道私下向企業傳達這項政策。相關部門正積極聯繫企業,告知他們存在一份可以申請免徵關稅的產品分類清單。同時,也有消息指出,部分企業被要求主動聯繫有關部門,詢問其進口產品是否符合豁免條件。這種低調且有針對性的做法,反映出中國在維護國家立場的同時,也必須考量到國內產業的實際需求和承受能力。

「白名單」葫蘆裡賣什麼藥?

這份被稱為「白名單」的豁免清單究竟包含哪些商品,外界尚未有完整的官方資訊。然而,根據目前流傳的消息,一些中國難以立即從其他地方採購的美國商品,似乎更有機會獲得豁免。例如,乙烷(ethane)就被提及已免除125%的進口關稅,這對於依賴美國作為唯一供應商的中國石化業來說,無疑是減輕成本壓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醫療產品和航空零件等領域的部分產品也被納入豁免考慮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有消息指出,中國海關已取消對部分美國晶片的關稅,包括CPU等8類晶片,但記憶體產品仍需繳納關稅。 這顯示豁免的範圍並非全面性,而是經過審慎評估,優先考慮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鏈穩定至關重要的產品。這份清單據稱可能涵蓋131類商品,且可能會隨著後續的討論和情勢發展而有所調整。

摸底調查與務實考量

除了制定豁免清單,中國政府也在對企業進行廣泛的調查,以評估關稅戰的具體影響。中國東部地區的政府部門要求一家外國商業遊說團體通報關稅緊張局勢造成的緊急情況,以便評估個案。 福建廈門的官員也向紡織和半導體企業發放調查問卷,詢問他們與美國貿易的產品,以及中美關稅對其業務的預估影響。 這些調查行動,都反映出北京政府希望更全面地了解關稅戰對各行業的衝擊程度,為後續的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的言論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表示北京一直在詢問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他們從美國進口哪些無法替代的零組件,以確保中國的關稅不會損害其自身經濟。 這顯示中國在實施關稅措施時,也必須權衡利弊,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隱而不宣的弦外之音

中國政府選擇不正式公開這份豁免清單,除了可能是不想在公開場合表現出「讓步」的姿態,維護其強硬立場外,也可能是在為未來的談判和政策調整保留空間。 這種「悄悄讓步」的策略,讓北京政府可以在保持公開強硬表態的同時,私下採取更為務實和彈性的措施。 這也顯示,儘管貿易戰硝煙瀰漫,但雙方在檯面下仍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溝通與策略調整。

有觀點認為,這份豁免清單的存在,凸顯了中國經濟在某些領域的脆弱之處,需要依賴進口來維持產業鏈的運轉。 無論如何,這份「白名單」的出爐,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在貿易戰中的務實態度,以及試圖將負面衝擊降到最低的努力。

前路漫漫:貿易戰的未知數

雖然中國制定了關稅豁免清單,但這並不意味著中美貿易戰已接近尾聲。美國方面,川普總統的態度依然強硬,並認為與中國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指日可待。 然而,雙方在關稅等議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未來走向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這份豁免清單能否有效緩解企業壓力,並對中美貿易關係產生積極影響,仍有待觀察。畢竟,高額關稅對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的成本增加,還包括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市場需求變化等。

總而言之,中國制定關稅豁免清單是其在貿易戰中採取的一項重要應對策略。這既是減輕自身經濟壓力的務實之舉,也可能是試圖在複雜的貿易關係中尋求緩和的信號。然而,貿易戰的陰霾尚未散去,未來仍充滿挑戰,各方都需要保持警惕,並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