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樸思:95%現金在手 投資策略大轉向

在全球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總有一些聲音格外引人注目,它們來自於經驗豐富、洞察敏銳的投資巨擘。當「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Mark Mobius)發出「現金為王」的宣言,並透露其旗下基金高達95%持有現金時,這不僅僅是一個投資策略的揭示,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複雜與不確定性,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深層原因與可能的影響。

市場風暴前的寧靜:為何選擇高比例現金?

想像一下,一位久經沙場的船長,在預感到前方海域可能有巨大風暴時,會選擇什麼樣的策略?或許會減速、調整航向,甚至選擇在港口避風。麥樸思的「現金為王」論調,正是這種在不確定環境下,採取的極度謹慎姿態。他旗下基金持有95%的現金,這在資產配置中無疑是一個異常高的比例,強烈地傳達出其對當前市場風險的高度警惕。

麥樸思明確指出,這一策略的主要考量來自於「貿易相關的不確定性」,他預計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持續長達六個月。 這種不確定性,像一片濃霧籠罩著全球經濟,使得市場前景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高度的現金流動性,意味著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時,擁有更大的彈性來應對風險或捕捉機會。

貿易緊張局勢下的避險信號

貿易戰的陰影,無疑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關稅壁壘的築起、供應鏈的重塑,都讓企業和投資者難以預測未來的走向。麥樸思將大部分資金轉為現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極具代表性的避險行為。 高水平的現金持倉,凸顯了關稅緊張局勢所帶來的風險加劇。

這種避險情緒並非個例。資料顯示,受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影響,美國國債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聲譽受到衝擊,資金開始湧入新興市場債券等其他資產。 然而,麥樸思的策略卻更為保守,他選擇了流動性最強的現金,這表明他認為當前的市場風險可能超越了單一資產類別所能抵禦的範疇。

等待時機:何時是重新部署的「合適時候」?

「現在我們必須保留現金,並做好適時而動的準備。」麥樸思的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他高現金策略的另一個重要面向:等待時機。 他預計,只有在未來四至六個月內貿易談判結束後,投資者才可能評估市場機會。

這是一個對市場機會保持耐心與敏銳的態度。他不會無限期地持有如此高比例的現金,預計持有時間不會超過三到四個月。 一旦市場條件變得更加明朗,不確定性逐漸消退,他將根據出現的機會開始部署部分資金。 如果市場進一步下跌,他甚至會投入更多資金。 這顯示,高現金比例並非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準備,是為了在市場波動中,以更具優勢的地位重新進入。

新興市場的分化與印度的機會

作為「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自然對新興市場有著獨到的見解。在目前的環境下,他認為印度等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將表現得相當好。 他指出,印度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選擇,因為美國非常渴望與印度達成協議。 特別是與軟件和電子硬體相關的印度股票,是他關注的範圍。

這凸顯了在新興市場內部,也存在著分化。一些國家可能因其獨特的優勢或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受益,而另一些國家則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麥樸思對印度的看好,反映了他對地緣政治和貿易格局變化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特定市場潛力的樂觀態度。

香港:在不確定中尋找自我重塑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麥樸思在近期也表達了對香港的看法。他表示,對目前圍繞香港的悲觀情緒感到有些驚訝,認為從投資角度來看,否定任何城市或國家的潛力都不是一個好主意。 他強調,沒有一個市場會真正被淘汰,但倘若不與時俱進,便會有落後於人的風險。

麥樸思認為,香港在「丟掉殖民包袱」的過程中,必須重塑自我,更好地發揮多年來累積的優勢。 他觀察到香港在政治和人口動態方面的變化,但反問這是否一定意味著香港的「滅亡」,並引用中國古代智慧「有危就有機」,認為香港可以透過擁抱科技和人工智能,配合國家政策,鞏固其作為中國通往世界的橋樑作用,從而受益匪淺。 這番話雖然與他高比例持有現金的策略並非直接關聯,但同樣體現了他對市場變化的審慎觀察以及在挑戰中尋找機會的投資哲學。

總結:現金為王,策略應變

麥樸思旗下基金高達95%持有現金的策略,是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一種極度保守但可能明智的選擇。 這不僅是對風險的規避,更是為了在市場波動中保持靈活性,等待最佳的投資時機。 他對印度等特定新興市場的看好,也顯示了他在宏觀風險之外,對具體市場機會的挖掘。 同時,他對香港的看法,提醒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應當思考如何重塑自我、發揮優勢,在不確定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像麥樸思這樣的資深投資者,總是能夠從複雜的局勢中,提煉出簡單而深刻的投資哲學:在風險面前保持謹慎,在機會來臨時果斷出擊,而在此之前,「現金為王」,是最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