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上季獲利不如預期

咖啡巨頭星巴克近期公布的財報數據,未能達到市場普遍預期,這無疑在全球財經界投下了一顆不小的石子。這不僅僅是一份關於數字的報告,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複雜性以及消費者行為的微妙變化。透過深入分析這份財報,我們可以一窺星巴克面臨的挑戰與其應對策略,同時也能從中學到一些關於企業營運與市場動態的寶貴經驗。

盈利未如預期:數字背後的警訊

星巴克最新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和盈利均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 以2025財年第二季(截至2025年3月30日)為例,營收為87.6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88.2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為41美分,亦遜於分析師預期的49美分。 同樣,在2024財年第一季(即2023年第四季),營收為94.25億美元,盈利為10.2億美元,雖然營收創下新高且盈利同比上升,但仍低於市場預期。 這些數字的落差,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星巴克股價在財報公布後應聲下跌。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盈利表現不如預期呢?從財報分析及相關報導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

多重因素夾擊:星巴克面臨的逆風

首先,全球同店銷售增長放緩甚至下滑是影響盈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2025財年第二季,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其中北美市場下降1%,而中國市場則持平。 這是星巴克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同店銷售下滑的情況。 同店銷售的變化,直接反映了現有門市的營運狀況和顧客消費意願,其下滑顯示出顧客光顧頻率或單次消費金額可能正在減少。

其次,成本上升對盈利能力構成了壓力。 星巴克在財報中提到,公司面臨勞動力、貨運成本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如咖啡豆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咖啡豆價格的波動對成本影響顯著。 為了提升消費者體驗,星巴克在新任執行長的策略下,增加了對人才的投資,例如在店面配置更多咖啡師,這也增加了營運成本。

再者,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在重要的中國市場。 中國咖啡市場增速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同時也湧現出眾多本土品牌,例如瑞幸和庫迪等,這些品牌經常推出低價促銷活動,加劇了市場的價格競爭。 儘管星巴克表示不願捲入價格戰,並致力於維持高端品牌定位,但市場環境的變化使其面臨如何平衡品牌形象與市場份額的挑戰。 雖然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持續增長,並且在下沉市場加速布局,下沉市場新店的表現也優於高線城市,但在一些季度,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依然出現下滑。

此外,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對消費者支出產生影響。 近期的零售銷售數據顯示,餐廳和酒吧的生意有降溫趨勢。 這種消費情緒的謹慎,也會間接影響到像星巴克這樣的非必需品消費。

應對挑戰:星巴克的轉型之路

面對盈利不如預期的局面,星巴克管理層正積極尋求轉型和應對策略。 新任執行長尼可(Brian Niccol)表示,「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計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但其成效尚未完全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尼可強調,在轉型階段,不應僅以每股盈餘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星巴克正在進行一系列內部調整,以提升營運效率和顧客體驗。 這包括:

  • 優化門市體驗: 透過重塑門市動線,營造更溫馨的消費場景。
  • 增加人力投資: 在店面配置更多咖啡師,縮短等待時間,提升服務效率。
  • 產品創新: 加速產品創新,推出更多元化的飲品以吸引顧客。 例如,針對美國市場,正在研發夏季波巴類飲料和探索下午時段的飲品。
  • 成本管理: 透過零基預算等方式聚焦成本管理,並優化門店投資和營運成本。
  • 應對外部風險: 透過拓展咖啡豆採購渠道、優化物流體系來降低關稅影響,並增加戰略庫存以緩衝咖啡豆價格波動。

儘管面臨挑戰,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步伐並未停止。 2023財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中國淨新增門店326家,創下歷史紀錄,並且預計在2024財年中國業務的同店銷售收入將有4%-6%的增長。 星巴克也計劃在2025年實現中國門店總數達到9000家的目標。 這顯示出星巴克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

結語:咖啡香氣下的持續考驗

星巴克上季盈利遜於預期,是多重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全球同店銷售增長放緩、成本上升、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都對這家咖啡巨頭的盈利能力構成了挑戰。 然而,星巴克並未停下腳步,而是積極推動轉型策略,試圖在變動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這份財報不僅是對星巴克營運狀況的一次檢視,也為所有企業提供了一個借鑒。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裡,即使是行業巨頭,也需要不斷調整策略,應對挑戰,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星巴克的轉型之路仍在繼續,未來的財報將會告訴我們,這些努力能否讓咖啡的香氣再次飄揚,並帶來令人滿意的盈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