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倒跌159點 內銀挫友邦飆6%

股市風雲變幻,資金流向無常,一天的波動就足以牽動無數投資者的心弦。正如今日港股市場的寫照,恒生指數開盤時微幅上揚,卻在中途遭遇逆風,一度倒跌逾百點,令人不禁皺眉。在這片綠色的跌勢中,內銀股彷彿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股價紛紛下滑,而友邦保險卻逆勢而起,展現出強勁的上升動力,成為市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飆升近6%。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市場邏輯與投資者的情緒起伏?

港股盤中急轉直下:是何原因導致?

今日港股的開局可謂平淡,恒指在高開30點後,短暫觸及22056點,隨即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而回軟。內地公布的4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遜於預期,無疑為市場情緒蒙上陰影,加劇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在這種悲觀氛圍下,恒指曾一度倒跌159點至21848點,顯示市場信心脆弱,輕微的利淡消息都可能引發較大的波動。國企指數和科技指數也難逃下跌命運,整體市場呈現弱勢格局。

內銀股為何「捱沽」?

在港股整體走弱的背景下,內銀股的「捱沽」現象尤為顯著。市場普遍憂慮內銀股的淨息差面臨收窄壓力,這將直接影響其盈利能力及未來的派息表現。多隻內銀股因此跑輸大市,股價承壓。例如,即將公布業績的建設銀行,盤中股價曾跌約5%,跌破了多條重要移動平均線的支持。

內銀股近年表現疲弱,其背後原因複雜且多樣。首先,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對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業造成直接衝擊。其次,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類銀行」業務的興起,也分流了傳統銀行的客戶和業務。此外,營運環境轉差,息差持續收窄,加上中央要求銀行「讓利」以支持實體經濟,都使得內銀的盈利前景被市場看淡。 基本因素欠佳,加上投資者對新經濟股的追捧,導致傳統板塊如銀行股相對失色。即便銀行業務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但其股價卻遭受了與受疫情重創行業類似的拋售壓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的過度反應。近期內銀股的回調,也與監管環境的變化有關。監管機構加強對金融業的規範,尤其是對影子銀行和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額外要求,使得部分投資者對內銀股的未來表現持謹慎態度。

友邦保險逆勢上揚的秘密武器

與內銀股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友邦保險在市場逆風中展現出強勁的上升動能,股價飆升近6%。是什麼支撐了友邦保險的股價表現?

儘管在今年較早時候,友邦的股價曾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甚至創下七年新低,部分原因在於市場對其新業務價值利潤率持續下滑的擔憂,以及未公布新的股東回報計劃。 然而,友邦的基本面表現依然穩健,尤其是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市場。今年第一季,友邦的新業務價值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了13%,年化新保費增長7%,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也有所提升。 晨星在報告中指出,友邦保險的股價被低估,維持96港元的目標價。報告認為,友邦首三季的新業務價值增長符合預期,近期股價上漲受到管理層對未來稅後經營利潤增長樂觀指引以及中國推出刺激措施的支持。

此外,友邦持續進行股份回購也為股價提供了支撐。公司在2022年公布了為期三年的100億美元股份回購計劃,並持續在市場上進行回購,這有助於提升每股盈利,並向市場傳達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雖然股價的長期走勢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持續的回購在短期內對股價具有穩定和提振作用。

市場情緒與未來展望

今日港股市場的表現,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內地經濟數據的波動、行業監管政策的調整,以及個股基本面的差異,共同塑造了市場的漲跌。內銀股的壓力反映了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和風險的擔憂,而友邦保險的走強則體現了市場對其業務增長潛力和穩健基本面的認可。

展望未來,港股市場仍可能面臨波動。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全球經濟數據、內地政策走向以及各行業的發展趨勢。對於內銀股而言,其能否擺脫當前困境,關鍵在於淨息差壓力的緩解、資產質素的改善以及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對於友邦保險而言,其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的業務擴展情況、新業務價值利潤率的變化以及未來的股東回報計劃,都將是影響其股價的關鍵因素。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中,深入了解個股和行業的基本面,並結合宏觀經濟環境進行綜合分析,是投資者做出明智決定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