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星巴克公佈的財報未能達到市場預期,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僅影響了股價表現,也讓投資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家咖啡龍頭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這份遜色的財報,就像是星巴克在全球咖啡市場這片汪洋中,遇上了一陣不小的逆風,讓其前行的步伐顯得有些艱難。
咖啡香氣下的雜音:財報數據透露的訊號
根據星巴克近期公布的財報,截至特定日期的季度,其營收為87.6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88.2億美元;調整後的每股盈餘(EPS)為41美分,也未達到市場預期的49美分。 全球同店銷售額年減1%,這是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 其中,北美市場同店銷售額下降2%,主要受交易量減少4%所拖累,儘管平均客單價有所增長。
而在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同店銷售額則呈現持平,雖然平均客單價下降,但交易量有所增長。 中國市場的營收達7.397億美元,同比增長5%。 儘管中國市場的表現被形容為“持續增長”並“提交亮眼成績單”,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長4%,同店銷售額也有所改善,但這似乎未能完全彌補其他市場的疲軟。
整體而言,這份財報無疑給市場敲響了警鐘,也讓星巴克的股價在財報公布後應聲下跌,盤後交易時段一度重挫超過6%,年內累計跌幅已達到7%。 甚至有分析師將星巴克比喻為一艘努力划槳卻忽略船底破洞的船,顯示出華爾街對其短期內能否扭轉局面持保留態度。
逆風從何而來?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挑戰
星巴克面臨的挑戰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不利因素交織的結果:
首先,是消費者消費意願的降低。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通膨持續的背景下,消費者開始縮減開支,對於價格相對較高的星巴克咖啡,部分「偶然光顧」的顧客減少了消費頻率。 尤其是在美國市場,這一現象更為明顯,同店銷售額的下滑和來客數的減少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是市場競爭的加劇。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本土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迅速崛起,以更低的價格和更貼近本土消費者喜好的產品,對星巴克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瑞幸咖啡的門市數量甚至已經超越了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市總數,並且透過數位化能力和價格優勢,贏得了不少市場份額。
第三,是營運成本的上升。星巴克在美國增加咖啡師配置,導致勞動成本上升。 此外,關稅和咖啡豆價格波動也帶來了成本壓力。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供應減少和價格上漲,對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影響,儘管星巴克會透過期貨合約來鎖定供應,但仍難以完全規避風險。
第四,是中東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影響。星巴克在中東局勢中的立場遭遇部分消費者抵制,也對其業績產生了負面影響。
第五,是產品創新和顧客體驗的問題。有分析師認為,星巴克近期推出的一些新品並未獲得消費者的良好接受。 同時,過去強調的「第三空間」理念和門市體驗,在瑞幸等以外帶為主的模式衝擊下,其優勢似乎受到挑戰。 儘管星巴克 চেষ্টা透過數位化轉型和優化服務來提升顧客體驗,但忠誠會員數量和非會員到店次數的下滑,顯示這些努力尚未完全奏效。
轉型之路的探索:能否重拾增長動能?
面對種種挑戰,星巴克新任執行長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正積極推動改革,試圖扭轉頹勢。 他坦言,最新季度的財務表現低於預期,但公司正進行幕後改革,並已看到一些積極進展。
尼科爾團隊的改革方向包括:重塑門市動線以營造更溫馨的消費場景,透過增聘員工、優化訂單算法等提升服務效率。 他們也試圖簡化「過於複雜」的菜單,並評估門市的產品供應,希望回歸核心咖啡產品並改善服務。 此外,星巴克也計劃透過數位化策略,例如在應用程式上提供更多折扣並向非會員開放,以吸引更多顧客。
在中國市場,星巴克強調聚焦核心業務,透過高品質的創新飲品、優質的門市服務、品牌聯名和本地化特色門市拓展,努力贏得顧客的心。 他們也探索與當地合作夥伴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可能性,希望能更快速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並找到新的增長機會。
然而,這些改革措施的成效仍需時間顯現。分析師對星巴克的轉型能否在短期內扭轉業績下滑的局面持謹慎態度。 投資者也在觀望,這些策略是否足以應對當前的市場壓力和激烈的競爭。
撥雲見日?未來展望與潛在變數
星巴克能否重拾增長動能,取決於其轉型策略的執行成效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美國市場,提振客流量和提升消費者消費意願是關鍵。 在中國市場,如何應對本土品牌的強勢競爭,並在價格戰之外找到差異化優勢,是星巴克必須解決的問題。
未來的潛在變數包括:全球經濟是否會回暖、通膨壓力是否緩解、消費者支出是否恢復、以及競爭格局是否發生新的變化。 此外,咖啡豆價格的波動和潛在的關稅風險,也可能繼續對星巴克的成本和盈利能力產生影響。
儘管面臨挑戰,星巴克作為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依然擁有龐大的門市網絡、廣泛的品牌認知度和忠實的顧客群體。 新任執行長帶領的改革能否成功,將是決定星巴克未來走向的關鍵。 投資人將密切關注其後續財報表現和轉型策略的進展,以判斷這艘咖啡巨頭是否能成功穿越逆風,再次揚帆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