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風暴眼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其最核心的職責之一就是制定貨幣政策,以維持物價穩定和促進充分就業。理論上,聯儲局的運作應獨立於政治干預,基於經濟數據和專業判斷來調整利率等工具。然而,這層獨立性的堅固壁壘,近年來卻頻頻受到政治力量的衝擊,特別是來自前總統特朗普的公開批評和施壓,使得聯儲局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成為風暴中心的焦點。這場「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博弈,不僅牽動著美國經濟的敏感神經,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關注。
「聯儲局那個人」的無名火
特朗普對鮑威爾的不滿,往往以一種非典型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方式呈現。他曾在公開場合或社交媒體上,並未直接點名,而是以「聯儲局那個人」(FED Person)來稱呼鮑威爾,並直言其「沒有真正做好工作」(I have a FED person who’s not really doing a good job)。 這種措辭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矛頭顯然指向鮑威爾。 特朗普的批評通常圍繞著聯儲局的利率政策,他認為自己比鮑威爾更了解利率,並多次呼籲聯儲局應立即下調利率,否則美國經濟恐將放緩。 他甚至曾譏諷鮑威爾為「太遲先生」(Mr. Too Late)和「大輸家」(major loser),批評其減息行動過於緩慢。
利率之爭:理念與壓力的交織
特朗普對低利率的偏好由來已久。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他就經常嚴厲批評聯儲局和鮑威爾,認為他們的降息速度不夠快。 他曾在推特上表示,美聯儲應將利率降至零或更低,並開始為美國債務再融資,強調美國應該始終支付最低利率。 特朗普相信,低利率可以抵消關稅政策對企業的衝擊,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鮑威爾及聯儲局的其他官員則強調,利率決策必須基於經濟數據,而非政治壓力。 鮑威爾曾在多個場合強調美聯儲的獨立性,並明確表示政策調整必須基於經濟數據而非政治干預。 這種堅持獨立性的態度,與特朗普「推特治國」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兩人的分歧逐漸演變為對美國貨幣政策主導權的爭奪。
獨立性的堅守與挑戰
美國法律賦予美聯儲在不受政治干預的情況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雖然美聯儲的獨立性並未載入美國憲法。 理論研究和經驗證據都表明,中央銀行獨立性是其控制通脹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 回顧歷史,尼克松總統曾說服時任美聯儲主席在1972年大選前維持低利率,結果導致高通脹。 林登·約翰遜總統也曾在1965年詢問司法部是否可以解僱當時的美聯儲主席。 這些歷史教訓,都凸顯了總統干預美聯儲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特朗普的行為,不禁讓人質疑他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 儘管特朗普曾表明無意辭退鮑威爾,甚至白宮律師團隊也曾研究解僱鮑威爾的法律選項,但高級官員如美國財長和商務部長都曾警告他,此舉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市場動盪和棘手的法律糾紛,且即使解僱鮑威爾,也可能不會對利率帶來任何實質改變。 這顯示出,即使面對政治壓力,維護聯儲局獨立性仍有一定的制度和人脈層面的制衡。
關稅與利率的複雜交織
除了直接批評利率政策,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與貨幣政策形成了複雜的互動。特朗普認為,降息可以抵消關稅對企業的影響,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鮑威爾的擔憂更為深遠,他警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推高通脹,並長期抑制經濟增長。 關稅可能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傳導至消費者物價,形成「滯脹」效應,即通脹上升與經濟增長放緩並存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將面臨兩難:若降息可能刺激通脹反彈,若維持高利率則可能抑制投資和經濟增長。
博弈的未來與深遠影響
特朗普與鮑威爾之間的博弈,其結局將深刻影響美國經濟走向。鮑威爾的任期將於2026年5月結束,特朗普是否會提名一位更順從的繼任者,成為一個關鍵的未知數。 若鮑威爾被迫下台,美聯儲的獨立性將遭受重創,可能對市場信心和未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
這場爭論不僅僅是個人恩怨或政治作秀,它觸及了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根基——獨立性。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被廣泛認為是維持貨幣政策穩健性和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政治干預可能導致貨幣政策屈從於短期政治目標,而忽略長期的經濟穩定。
最終,這場關於「聯儲局那個人」的批評,折射出政治權力與專業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如何在尊重民主程序和保持專業判斷之間取得平衡,是美國乃至全球許多國家在貨幣政策領域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這場博弈的發展,將持續受到市場和觀察家的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