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衝擊 洛杉磯港亞洲貨運量恐暴跌35%

隨著全球經濟的脈動因貿易政策而波動,太平洋兩岸的貿易活動正經歷顯著的變化。近期的關稅爭端,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正在對全球航運,尤其是作為重要門戶的洛杉磯港,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場貿易摩擦不僅僅是國家間的博弈,更直接牽動著企業的營運策略,以及最終消費者的荷包。

貿易波濤下的港口警鐘

想像一下,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巨輪,原本規律地橫越太平洋,將亞洲製造的商品運往美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關稅戰」,彷彿在平靜的海面上投下了巨石,激起了陣陣漣漪,甚至可能掀起滔天巨浪。洛杉磯港,作為美國西岸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正首當其衝地面對這場風暴的考驗。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Gene Seroka預計,下週來自亞洲的貨物量將大幅下降35%。 這種急劇的下滑並非無跡可尋,主要原因在於多家美國大型零售商因關稅問題,已暫停所有來自中國的貨運。 來自中國的貨物約佔洛杉磯港業務的45%,因此來自亞洲的貨運量顯著減少,對港口營運產生直接影響。 Seroka認為,在與中國達成新的協議或框架之前,除了少數商品外,來自中國的貨運量將維持在極低水平。

關稅的連鎖效應:從港口到貨架

關稅的影響正在層層傳導。首先,港口貨運量的下降直接導致靠港船舶數量的減少。洛杉磯港預計,5月抵港船舶的數量將比往常減少約四分之一。 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航運量正在急速萎縮,數據顯示,從中國出發往美國港口的船舶數較上季減少29%,年減更高達44%。 5月首週,洛杉磯及長灘港的進港貨輪數量遠低於前幾週。

貨櫃量也同步出現大幅下滑。5月首週抵港的貨櫃量幾乎比4月底單週砍半,這反映出關稅的不確定性已經大規模擾亂了中美航運鏈。 Sea-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4月底至5月初,亞太至美西航線取消的航次佔週運力28%,而5月中旬預期再取消25%的運力,情況持續嚴峻。

貿易放緩的連鎖反應,將進一步影響到美國的經濟。經濟學家認為,港口活動的減少是美國經濟增長可能降溫的首批跡象之一。 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個月,貨架上的商品將會減少,商品減少則意味著價格上漲。 在通膨已經令人擔憂的情況下,商品減少導致的價格上漲,將進一步減少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進而降低整體需求。

企業的應對與全球供應鏈的重塑

面對關稅壁壘的升高,美國進口企業正在積極尋求應對策略。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企業優先選擇取消訂單,並有 상당部分企業開始轉向東南亞等低關稅產地採購。 同時,部分企業也宣布調漲售價,預期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民眾購買力下降。

這場貿易衝突不僅對中美兩國造成壓力,也促使全球供應鏈進行重塑。過去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模式正在瓦解,「中國+1」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共識。 區域貿易網絡日益成熟,亞洲區內的航線將成為新的支柱。 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概念也加速實踐,美墨、美加、東南亞等地的製造基地正迅速崛起。

長榮海運總經理表示,美中貿易關稅戰對海運的影響已經顯現,第二季貨量下降很多,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雖然第二季貨量下降,尤其是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的貨量,但目前還不清楚貨量是否已轉移到東南亞地區。 航運業運力供給有限,要快速變動有困難,這種貨量起伏太大對航運業而言是一種負擔。

前景不明的未來挑戰

儘管貿易摩擦帶來諸多挑戰,但也有人認為這可能帶來轉機。一些分析指出,能夠最靈活調整策略、最迅速抓住轉機的企業與產業,將可能成為這場經濟秩序洗牌下的贏家。 然而,當前市場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未來半年全球航運業勢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Seroka重申對今年下半年洛杉磯港進口量將至少下降10%的預測,且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預計在關稅發揮作用後,美國零售商大約還需五到七週才能感受到出貨量減少的衝擊,因為企業在關稅生效前已經進行了提前囤貨。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關稅宣布後,美國在3月底的進口預訂量與4月初相比出現了暴跌。 這種「囤貨潮」之後的訂單縮水,導致了近期進口量的顯著下滑。

總體而言,關稅戰對洛杉磯港乃至全球航運業造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貨運量的急劇下降、船隻取消以及供應鏈的重塑,都預示著一個充滿挑戰的未來。這場貿易摩擦的最終走向,以及其對全球經濟結構造成的長遠影響,仍有待時間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