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硝煙再起,全球目光聚焦中美這兩大經濟體。然而,在關稅壁壘與貿易摩擦的陰影下,信評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卻釋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評估:短期內,中美兩國的信用評級不太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這個看似與直覺相悖的結論,背後究竟有何考量?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
貿易戰下的信評迷霧
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溫,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前景投下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信用評級作為衡量國家償債能力和財政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其變動牽動著市場的神經。一般而言,貿易衝突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收入減少,進而對國家的信用評級構成壓力。然而,標普全球的最新分析卻指出,儘管貿易戰持續,但美國和中國在短期內,其主權信用評級相對穩固。
標普視角:為何中美信評短期無憂?
標普全球首席主權分析師的觀點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奧秘。他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評級應該能夠抵禦貿易戰帶來的壓力。 雖然貿易戰可能引發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但這並不必然導致主要經濟體信用評級的顯著改變。
具體到中美兩國,標普全球在美國總統宣布全面徵收關稅前,重申了對美國「AA+」主權信用評級的「穩定」展望。 這表明標普對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仍有信心,認為其具備一定的抵禦風險能力。對於中國,儘管貿易戰可能對其經濟增長造成壓力,但標普分析師指出,中國國內需求的龐大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出口受阻的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的韌性以及國內市場的廣闊,為其信用評級提供了支撐。
此外,標普全球的分析也考慮到各國經濟結構的差異。貿易占GDP比重較小的經濟體,相對於那些高度依賴出口的開放經濟體,更能承受關稅帶來的直接衝擊。 雖然報告沒有明確指出中美兩國貿易占GDP的比重,但可以推斷,相對於一些小型開放經濟體,中美兩國龐大的國內經濟體量,使得貿易戰的直接影響相對可控。
誰是貿易戰下的「脆弱」者?
標普全球的分析同時也指出,貿易戰對不同國家信用評級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受影響最嚴重的,很可能是那些較貧窮的國家,以及那些已經收到降級警告的經濟體。 這些國家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對特定出口市場依賴度高,缺乏足夠的經濟韌性來應對外部衝擊。貿易戰導致的需求下降和供應鏈中斷,可能使其本已脆弱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進而引發信用評級下調的風險。例如,斯洛伐克和埃及的評級展望就已經被調低。
標普全球的模型顯示,投資人目前預期美國的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五個級別,而中國的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三個級別。 雖然標普自2011年和2017年以來分別未下調過美國和中國的評級,但這反映了市場對貿易戰潛在長期影響的擔憂。 儘管短期內評級可能保持穩定,但長期的貿易摩擦、全球經濟活動放緩以及融資成本上升等二次效應,仍可能對信用質量造成影響。
超越數字:貿易戰的深層影響
信用評級只是衡量貿易戰影響的一個角度,其深層影響遠不止於此。貿易戰不僅僅是關稅的較量,更是全球經濟格局和產業鏈的重塑。它可能導致企業生產線遷移、投資決策改變、以及消費者價格上漲。例如,有報導指出,美國的關稅措施可能導致中國部分產業失業人數增加。 同時,貿易戰也影響了全球物流供應商,例如聯合包裹(UPS)就曾警告貿易中斷可能帶來巨大影響。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貿易戰的長期影響將取決於各國如何應對。是選擇持續對抗,還是通過協商尋求共贏?這將決定全球經濟能否擺脫不確定性,重回穩健增長的軌道。
結語:風暴中的定力與挑戰
標普全球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即即使在貿易戰的風暴中,主要經濟體在短期內仍可能展現出一定的「定力」,其信用評級並非一觸即潰。這得益於這些國家龐大的經濟體量和相對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貿易戰的長期演變充滿不確定性,其對全球經濟的二次影響,以及對較脆弱國家的衝擊,都需要持續關注。如何在貿易摩擦中找到平衡點,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是擺在所有國家面前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