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難撼兩國信評

貿易戰的陰影籠罩全球經濟,大國之間的角力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信用評級,這個看似冷硬的數字,卻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健康與否的關鍵指標。當貿易戰的硝煙升起,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會動搖中美這兩個經濟巨擘的信用根基?

標普全球(S&P Global)作為全球領先的信用評級機構,其分析與判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對於當前的貿易緊張局勢,標普釋出了一個關鍵的訊息:貿易戰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對美國和中國的信用評級產生直接衝擊。這或許讓人稍微鬆一口氣,但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在短期無虞的表象下,貿易戰的長期影響又將如何?

信用評級:國家的經濟身份證

信用評級,簡單來說,就像是國家的經濟身份證,反映了該國履行債務的能力和意願。評級越高,代表國家經濟越穩健,借款成本越低,越能吸引國際投資。標普、穆迪(Moody’s)、惠譽(Fitch)是國際上最主要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它們的評級結果被廣泛作為投資者、政府和企業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評級機構會綜合考量國家的經濟數據、政策環境、債務狀況等多重因素,最終給出一個評級等級,從最高的AAA到最低的D(違約)不等。

貿易戰短期影響有限的原因

標普認為,貿易戰短期內對中美信用評級影響有限,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經濟體量與韌性: 美國和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和相對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儘管貿易戰會對部分行業和企業造成衝擊,但整體經濟的韌性使得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足以動搖國家信用評級的系統性風險。
  • 政策應對空間: 中美兩國政府都有一定的政策工具來緩衝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例如財政刺激、貨幣政策調整等。這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貿易壁壘帶來的衝擊,維持經濟運行穩定。
  • 評級調整的滯後性: 信用評級機構的評估通常是基於中長期趨勢和結構性因素,短期內的經濟波動不太會立即導致評級的大幅調整。評級機構需要時間來觀察貿易戰的實際影響以及各國的應對措施,才會做出更全面的判斷。

貿易戰對其他國家的潛在衝擊

雖然標普認為中美兩國的信用評級短期內相對安全,但這並不意味著貿易戰沒有受害者。標普首席主權分析師指出,貿易戰的影響更有可能集中在較貧窮的國家和那些已經受到降級警告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可能較為脆弱,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較差,貿易戰可能加劇其現有的經濟困境,進而影響其信用評級。 此外,那些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開放經濟體,以及財政和外部狀況本已疲弱的國家,也可能更容易受到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

信用評級的潛在下調風險

儘管標普認為短期影響有限,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潛在的風險。標普全球在過去曾發出警告,如果未來美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可能會調降美國的信用評級。 此外,一些分析認為,如果一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削弱了全球對美元的長期信任,或者美國採取更極端的措施,美國的信用評級也可能面臨下調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標普自2011年以來沒有下調過美國的評級,自2017年以來也未下調過中國的評級,但市場上投資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標普的模型,投資人目前預計美國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五個級別,中國的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三個級別。 這表明市場對貿易戰的擔憂程度可能高於評級機構目前的官方判斷。

超越貿易戰:信用評級的更大圖景

信用評級不僅僅關乎貿易戰。它是一個國家經濟基本面的綜合反映。影響主權信用評級的因素眾多,包括經濟增長、通膨、財政收支、政府債務、外匯儲備、貨幣匯率、政治穩定性等。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國家的信用形象。

國際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其評級結果甚至可能影響一國的金融主權和經濟安全。 歷史上,評級機構的評級調整曾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導致國家經濟危機。

結論:表面平靜下的暗流湧動

標普認為貿易戰短期內不會影響美中兩國的信用評級,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即時衝擊的擔憂。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對貿易戰的潛在風險掉以輕心。貿易戰的長期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衝擊、以及潛在的評級下調風險,都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信用評級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國家經濟狀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貿易戰作為全球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變數,其影響將在未來逐漸顯現。對於中美兩國而言,如何在貿易摩擦中保持經濟的穩健運行,維護國家信用,將是巨大的挑戰。而對於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那些經濟體量較小、結構較為脆弱的國家,更需要警惕貿易戰可能帶來的外溢效應,加強自身經濟韌性,以應對潛在的風險。 表面上的平靜可能只是短暫的,暗流仍在湧動,我們需要保持警惕,深入觀察,才能真正理解這場貿易戰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