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消費信心5年新低 遜預期

經濟風向球:美國消費信心的警示訊號

消費,是驅動美國經濟巨輪的核心動力。當消費者對未來感到樂觀,願意打開荷包,市場便充滿活力;反之,一旦信心動搖,緊縮支出,經濟動能就會隨之減緩。近期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布的消費者信心初值跌至近五年來新低,不僅遜於市場預期,更像是一個亮起的紅燈,提醒我們需要仔細審視當前的經濟狀況與潛在風險。

何謂消費者信心指數?透視民眾心聲的晴雨計

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是由機構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編製而成,旨在衡量消費者對於當前經濟狀況以及未來經濟前景的看法。這個指數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反映了民眾對個人財務、就業市場、商業環境等方面的感受,這些感受直接影響他們的消費意願和儲蓄行為。簡單來說,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普羅大眾對經濟的真實感受,是預測未來消費趨勢和經濟走向的重要先行指標。在美國,最受矚目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主要來自兩大機構:密西根大學和經濟諮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密西根大學的調查歷史悠久,尤其其對未來一年通膨預期的數據,常被視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信心滑落:數據背後的冷空氣

密西根大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四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大幅下滑至50.8,不僅低於三月份的57,更遠遜於市場普遍預期的54.5。這個數字創下了自2022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同時也是近五年來的低點。細究數據,可以發現不論是反映當前經濟狀況的「現況指數」,還是衡量未來經濟預期的「預期指數」都出現了顯著下降。其中,預期指數更是跌至1980年5月以來的新低。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商業狀況、個人財務、收入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預期都在持續惡化。 此外,消費者對於未來通膨的擔憂也在加劇,未來一年通膨預期飆升至6.7%,創下1981年11月以來的新高。

關稅陰影下的不安情緒

導致消費者信心大幅滑落的原因多方面,但近期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無疑是其中一大關鍵因素。調查顯示,許多受訪者主動提到了關稅帶來的衝擊,對貿易戰的發展態勢表示擔憂。 新的關稅措施不僅加劇了通膨壓力,也加重了消費者對經濟和就業市場的焦慮。 密西根大學消費者調查主管Joanne Hsu指出,勞動力市場前景依然不明朗,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消費者普遍預計未來一年的收入成長將放緩。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穩定強勁的收入支撐,消費支出勢必難以維持強勁。 約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一年實際收入將下降,同樣比例的受訪者預計失業率將上升。 這種普遍的悲觀情緒,甚至連不同黨派的受訪者也無一倖免。

通膨預期的升溫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查中消費者對未來一年通膨的預期大幅躍升。密大消費者信心調查主任Joanne Hsu表示,一年期通膨預期值激增一個百分點是極不尋常的現象,在過去14年來僅出現過五次。 高漲的通膨預期,意味著消費者預期未來物價將持續上漲,這會侵蝕他們的購買力,促使他們減少非必要支出,轉向更謹慎的消費模式。 尤其對於中低收入家庭而言,由於其收入中有更高比例用於購買必需品,通膨的壓力對他們的影響更為顯著,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縮減開支。 這種通膨預期的升溫,也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帶來挑戰,可能使得聯準會更傾向於維持較高利率,而高利率環境又會對購車、購房等大額支出以及企業投資產生抑制作用。

經濟前景的潛在風險

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降,通常被視為經濟活動可能放緩的預警信號。當消費者信心低迷,他們會更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這將直接影響佔美國經濟總量三分之三分的消費支出。 消費支出的疲軟可能導致企業訂單減少,進而影響生產和投資,形成一個負向循環。同時,對就業市場的悲觀預期也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降溫,甚至出現無薪假或失業潮,進一步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 諮商會的數據也顯示,消費者信心已連續第五個月下降,跌至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主要是由於消費者預期的大幅惡化,對商業狀況、就業前景和未來收入的預期都急劇下降,反映出一種普遍的悲觀情緒。 諮商會的全球指標高級經濟學家Stephanie Guichard指出,預期指數已遠低於通常預示未來經濟衰退的門檻。

結語:風雨欲來,謹慎應對

美國消費者信心初值跌至近五年低點,無疑是當前經濟環境中的一個重要警示。這份數據不僅揭示了民眾對於通膨、就業和未來收入的擔憂,更反映出貿易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信心的衝擊。雖然消費者信心指數並非唯一的經濟指標,但其與消費支出的高度相關性,使其成為研判經濟走向不可忽視的風向球。面對信心滑落所預示的潛在風險,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都需要密切關注,並做好應對準備,以減緩可能的經濟下行壓力。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理解這些經濟訊號,也能幫助他們更理性地規劃個人財務,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